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于近期正式開張,煤電企業的“賬本”里多了一項開支——碳價。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7月30日,11個交易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582.79萬噸,累計成交額2.93億元。有業內人士認為,全國碳市場和電力市場的關系,可看作“碳價”和“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于近期正式開張,煤電企業的“賬本”里多了一項開支——碳價。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7月30日,11個交易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582.79萬噸,累計成交額2.93億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全國碳市場和電力市場的關系,可看作“碳價”和“電價”的關系。作為兩大市場的最大“公約數”,煤電企業如何參與?兩個市場并駕齊驅,對煤電企業意味著什么?如果碳價上漲,電價會隨之上漲嗎?
碳市場增加發電企業生產成本間接影響電力市場運行
全國碳市場和電力市場之間有何關系?卓爾德環境研究(北京)中心主任兼德國能源轉型智庫高級顧問張樹偉表示:“簡而言之,兩個市場不存在直接的耦合關系,一個是賣電的,一個是賣碳配額指標的。但煤電企業參與兩個市場聯合優化很有必要,碳價是流動成本,發一度電意味著相應碳配額的消耗。”
記者注意到,全國碳市場正式“開張”十日有余,碳價并未出現大幅漲落,大致在50元/噸上下浮動。張樹偉表示,當前碳價對發電企業而言履約負擔較小,隨著碳價上漲,會極大增加煤電行業負擔。“如果碳價達200元/噸,意味著1000千瓦時的電成本將上升至200元,相當于每千瓦時上漲0.2元,漲幅約2/3。”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說:“在理想模式下,碳價傳導至煤電企業,也就是電價的上游,煤電企業再通過電力市場將上漲的成本傳導給下游用戶,供給側和消費側都應為碳價買單,這才是完整的鏈條。”
有業內人士認為,相比直接漲電價,電力市場更能靈活反映度電成本的構成,發現真實價格才能引導市場建設。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主任趙俊華指出,長期來看,兩個市場之間互相影響密切。“全國碳市場抬高了電力市場參與主體的生產成本,從而影響市場交易的結果。反之,電力市場的運行結果會影響各機組的出力和排放,繼而影響全國碳市場的供需情況。”
碳價傳導有賴于電力市場,傳導不暢影響兩個市場建設
業內人士表示,如碳價得以通過電價傳導,則兩個市場可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趨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克指出:“如果全國碳市場和電力市場能聯動,那么一方面能減少煤電企業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也向終端用戶傳遞價格信號,以市場機制推動消費側節能減排。”
但目前碳價并未通過電價傳導,而是由發電企業進行內部消化。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馮永晟指出,從全球碳市場實踐結果來看,碳價向電價的傳導率基本達100%,這是碳市場激勵各類市場主體節能減排、綠色創新的重要支持機制。“要充分發揮碳排放權市場的作用,必須協調其與電力市場的關系。”
馮永晟進一步指出,在電力、鋼鐵、有色等8個重點排放行業中,電力行業是市場化程度最低的行業,碳價通過電價傳導相對而言也最為困難。“如果發電行業的碳成本難以向用戶充分傳導,那么長期來看,既不利于電力行業的健康發展和能源安全,也不利于碳市場的持續運行和效果發揮。”
中電聯近日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顯示,今年6月,部分大型發電集團到廠標煤單價同比上漲50.5%。煤電企業虧損面明顯擴大,部分發電集團6月煤電企業虧損面超過70%、煤電板塊整體虧損。張樹偉指出,煤電是我國電力行業的“勞模”,在煤電行業大幅虧損的情況下繼續由其消化碳價,將不利于其“壓艙石”和“基石”作用的發揮。
某業內人士對此表示贊同,并表示,兩個市場聯動意義重大。“通過市場引導,可以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技術發展和應用,淘汰落后產能。長期以來,‘降電價’和‘降低用能成本’混為一談,釋放了錯誤信號。降電價只是降低用能成本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消費側繼續降電價激勵,用戶反而可能增加能耗,這與節能減排背道而馳。碳減排不只是供給側的責任,消費側同樣需要發力。”
理順價格傳導機制,兩個市場需同步推進
那么,應如何推進兩個市場建設?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首先要理順價格傳導機制,短期內的價格走勢既不是改革目標,也不能作為改革成效評價標準。電力市場建設的方向,應該是建立完善的電力市場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監管機制,充分體現電力的商品屬性,發揮好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而不是一味“降電價”。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碳市場跟電力市場建設需要同步推進。市場化帶來的發電量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增加碳市場配額總量設定的難度,因此碳市場與電力市場需要在市場范圍、減排促進機制、市場主體等方面進行協調。
馮永晟指出,一方面,要防止機會主義動機,防止不重視能源轉型與體制改革的情況出現,不可繼續沿用傳統發展模式進行電力資源配置機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激進主義,防止片面強調綠色低碳的重要性,而忽視能源安全對于經濟安全的重要性。“全國碳市場建設是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的重要制度創新,以電力體制改革為核心抓手的能源轉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只有堅持系統觀念、科學施策,才能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作者:趙紫原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