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林伯強:碳中和熱下的進退思考

2021-06-12 07:21:55 太陽能發電網
未來十年內,我國清潔能源會得到快速發展,但實質性減少使用化石能源仍然很難得到較大突破。
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通過四十年努力,使我國碳排放接近零,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過去四十年,我國建立了龐大的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系統,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國。

和全球相似,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85%左右。而我國的碳排放高于其他國家,關鍵在于碳強度最高的煤炭占據了能源消費總量約56.8%的比重,全球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7%左右。相比其他國家,中國實現碳中和更為復雜和艱難:一是將目前龐大的能源結構倒過來,成為以清潔能源為主體,本身就是一個困難的過程;二是中國經濟的高質量增長還需要能源支持,中國對能源的需求還會繼續增長。

風電、光伏的發展空間最大

碳排放更低的能源方案也不斷被嘗試,中國在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水電等清潔能源領域進行了大量投入。2020年中國風電和光電的裝機容量占中國電力裝機總容量的24%,發電量占中國發電總量的9%左右。風電和光伏存在裝機利用小時數低、自身的不穩定性以及電網調峰的問題,水電基本上較為穩定,由于面臨著潛能限制和生態環保等方面的壓力,增長幅度并不會很大。核電方面,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僅占電力裝機總量的2%,卻占總發電量的5%。近年來核電增長較快,但受制于安全問題的“天花板”,其進一步發展的潛力還有,但是空間可能并不太大。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利用小時數低,隨著可再生能源的裝機規模越來越大,在電力結構占比會慢慢提升,但是提升速度會較為緩慢。接下來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貢獻應該是在目前9%左右的基礎上每年增加1%,四十年后達到50%左右。再加上水電、核電的發電量,這樣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基本就建立了。由于可再生能源不具備穩定的特征,就需要通過儲能(還有氫能),將不穩定的能源轉換成穩定的能源,可儲可運。未來整體的電力系統成本會比現在更高。

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度提升,會導致整體系統成本大幅度提高。目前僅僅依靠電力系統內部無法化解轉型成本,必須有外部力量的參與。一方面是碳交易,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提高清潔能源的競爭力,提高化石能源的成本,抑制消費,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如果碳交易啟動起來,就可以有外部力量來參與化解電力系統內部的轉型成本。另一方面是電價改革,使得電價可以反映成本,更好反映市場供需。由于碳中和過程也是電氣化過程,電價改革是能源改革的關鍵。通過價格信號推動經濟主體節能減排,實現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

未來的清潔能源系統中,風電、光伏的發展空間最大。需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當可再生能源比例足夠大時,才有可能在滿足能源需求的同時,替代煤炭。但是如果能源需求增長快,可再生能源就無法滿足需求增量,從短期和中期來看,火電增加的可能性還存在。當然,這里的增加指的是電力需求較快增長的背景下,火電的利用小時數增加,而不是指裝機規模的持續擴張。理論上講,需要嚴格控制火電裝機規模的進一步擴張。如今氣候越來越不穩定,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都是“靠天吃飯”,以越來越不穩定的電源應對越來越不穩定的氣候,存在很大的穩定和安全問題。中國龐大的火電系統可以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備份以及調峰,起到穩定和保障能源供給的作用。從中長期看,火電需要逐步退出,但并不是拆掉火電廠,而是火電廠的利用小時數會越來越低。

中和是節能減排的基本主線

2030年實現碳達峰意味著兩點:一是2030年后我國碳排放將呈下降趨勢,二是從現在到碳達峰年限,我國碳排放可能還會增加。未來十年內,我國清潔能源會得到快速發展,但實質性減少使用化石能源仍然很難得到較大突破。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使得碳達峰的目標更加具有約束。因為2030年實現碳達峰后,如果碳含量太高,會導致后面碳中和的成本很大。

碳中和目標于2020年9月提出,各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都還在認識和消化這一概念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大家真正認識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關系以及需要的相應策略和措施。

碳中和的概念其實是通過擁有等量碳匯(或者國外的碳減排信用)抵消自身的碳排放。碳中和目標實現的主導方向是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如果未來碳捕獲等負碳技術進展緩慢,或是清潔能源的成本不能實現大幅度的降低,低碳轉型之路將非常復雜且困難。這也意味著儲能行業、節能行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BECCS)等相關低碳、零碳及負碳行業要加速推廣。此外,碳中和的很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理清。現在各個地方要認清當地的實際情況,碳中和是節能減排的基本主線。接下來的很多原則還需要大家通過學習消化,對一些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和界定。

碳中和影響全球貿易。比如,雖然中國的煤炭儲量足夠,但我國每年從澳大利亞進口大約8000萬噸的煤,其原因還是因為進口澳大利亞的煤便宜些。這是從財務成本角度計算的。假如我國使用澳大利亞的煤,碳排放成本由中國承擔,從碳中和成本來看,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可能就不劃算了。這是碳交易對全球整體貿易體系可能帶來的影響。

城市碳中和比企業碳中和更具有實踐意義和政策意義,F在很多企業都提出其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節點,這都很好。但是城市碳中和作為一個系統性工程,更具有實際意義。目前必須有城市率先站出來,提出先于2060年進行碳中和的承諾。為什么說城市很重要?因為據估計70%以上的碳排放來自城市,城市有比較好的低碳認知和支付能力,所以城市必須先于國家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樣國家2060年才真正有可能實現碳中和的承諾。未來通過對碳中和目標的承諾,城市能源系統需要有比較好的策劃。比如說城市低碳能源系統必須貫徹廣義節能原則,包括提高效率、消費者行為、循環經濟、商業結構調整等,數字化在其中肯定要扮演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

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所有國家對話合作。目前逆全球化的趨勢,事實上不利于應對氣候變化。貿易全球化即為資源的優化配置,既有政治因素,更主要還是經濟利益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化,也是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但不同于貿易全球化,它主要指責任和貢獻,更需要對話合作、采取一致的減排措施。隨著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有一些比較極端的措施可能會考慮實施,比如歐盟目前討論的碳邊界稅,這可能是今后難以回避的話題。但是希望這些措施不會導致逆全球化、貿易戰;逆全球化和貿易戰不利于碳中和。

碳中和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按照目前的產業結構,將能源需求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可能性并不大,因為高耗能的產業鏈太大。以前節能減排是從提高效率角度出發的,今后還要考慮消費者行為、產業結構調整、循環經濟等內容。政府需要政策上積極推動,此外,還可以通過碳交易、電價改革來提高化石能源成本、抑制需求。


作者: 來源:中國經濟評論 責任編輯:jianping

太陽能發電網|nj-bjj.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