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我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一旦正式啟動運營,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告訴記者。齊康參與研究了上海碳交易市場架構,是上海碳交易市場的主要設計者之一。齊康透露,目前依托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正在搭建全國的碳交易平臺,這一工作正在進行。“人造的市
“歐盟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我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一旦正式啟動運營,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告訴記者。
齊康參與研究了上海碳交易市場架構,是上海碳交易市場的主要設計者之一。
齊康透露,目前依托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正在搭建全國的碳交易平臺,這一工作正在進行。
“人造的市場”
“碳市場是人造出來的市場。因為配額是政府分配的,所以它和政府碳排放總量的減排目標直接相關。”齊康說。
碳市場一般指碳排放權交易,其本質是環境領域的市場化機制設計。
概括而言,政府根據減排目標,確定市場的碳排放限額目標,而后向企業主體分配碳排放權;企業拿到碳排放權以后,通過減排或交易的方式完成政府限額要求。
201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北京、上海、天津、 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2016年,福建省加入,成為國內第8個碳排放市場交易試點。
“當時各地區做全國試點碳市場的時候,其實已經做好策劃,要做全國統一的碳市場。”齊康說。
2013年11月26月,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場率先啟動交易。
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方法》,首次從國家層面上明確了全國統一的碳市場總體框架。
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標志著全國碳市場完成總體設計,開啟建設。
2020年12月25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由生態環境部發布,并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目前,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明確八個高耗能行業于十四五期間逐步納入,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和民航。首批2225家電力企業正在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上進行登記開戶。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認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經過了長期的論證,不是即興之作。“隨著國家發展階段的演變,我們從不減排到相對減排、到總量控制、到實現碳中和。中國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參與者、貢獻者、領導者。”
齊康介紹說,碳市場制度設計可概括為五個環節:總量、分配、交易、核查、清繳。4月21日,齊康在第一財經與遠景能源舉辦的“環境中國”培訓會上對全國碳交易市場制度設計做出解讀。
“目前碳配額是如何分配的呢?發電機組按照供電或供熱的基準值進行分配。但是實際供的電和熱,要到最后才知道,這個怎么辦?那么就按照機組前一年供的電(熱量)的70%進行預發放,后面再根據實際排放量對配額進行最終核定,多退少補。”齊康說。
齊康認為,碳市場最核心的制度是數據核查,數據質量是配額分配、企業年度履約以及企業制定減排目標的基礎,是實施碳交易的保障。
“對全年每批次的煤、油的數量進行抽查,熱值怎樣,氧化率怎樣,都要進行核查,這對核查單位的要求非常高。目前來說,試點地區核查的服務基本是由政府委托有關技術機構來做;歐盟是企業自己委托,政府對核查機構提出的數據進行抽檢和監管。”齊康介紹。
碳配額清繳是指納管單位在每年規定的時間將上年度的碳排放配額交到注冊登記系統。
“如果企業實際排放量高于需要履約的量,將需要從碳配額市場購入,如不清繳,將面臨罰款。將來可能還會結合環保部門的其他措施執行,這對企業還是具有約束力的。”齊康表示。
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
“碳中和是大勢所趨,不論國家、地區、城市還是企業,在全球碳中和的過程中,都不愿意成為孤島。”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表示。
“碳市場”的概念可追溯到1992年。1992年6月,“碳市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被首次提出。
1997年,全球100多個國家簽訂《京都議會定律書》,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ICAP)發布的全球碳排放市場發展狀況報告顯示,目前已有21個正在實施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覆蓋29個司法管轄區,包括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和美國的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等,涵蓋了全球碳排放的14%左右。
“中國目前有8個試點碳市場,現已明確,全國性的碳市場即將落地,并要成為全球最大市場。”齊康說。
齊康認為,東京的碳交易市場與上海目前的布局有相似之處。
“東京針對一千多個商業場所,包括1100個商業樓宇,發放碳配額。上海也把幾百個建筑納入了上海目前地方試點的碳市場。”
碳市場與碳稅要分行業實施
“碳稅與碳市場最主要的區別是,碳稅無法控制碳排放總量,企業多交稅就可以多排放;但碳市場就可以先行確定排放總量,再給下面的企業分配額。”齊康告訴記者。
碳稅是指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征的稅。與碳交易不同,碳交易的初始配額發放往往是根據減排主體的歷史排放量進行免費發放,而碳稅根據實際排放量進行征稅,對所有排放主體一視同仁,較為公平。
可查資料顯示,我國在2006年前后就開展了關于碳稅的研究工作,但是,2018年我國開始征收環境保護稅,碳稅并未納入其中。
齊康認為,碳稅與碳市場要分情況、分行業實施。“有些行業更適合碳稅,但是鋼鐵、發電這類行業,作為對總量影響特別大的行業,并且各企業減排技術應用差異也較大,還是比較適合碳市場的。”齊康告訴澎湃新聞。
齊康以首期參與碳市場的電力行業舉例說,全國碳市場首先會促進電力行業的技術革新,包括結構優化,以及節能技術改造;此外,還會促進電力行業加強數據管理。
“從數據管理的層面來講,即使是相對簡單的電力行業也比較復雜,鋼鐵、水泥等其他行業會更加復雜。”齊康說。
作者: 孫藝真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