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2020版《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報告發布

2021-01-15 12:57:45 太陽能發電網
近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發布了2020版《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報告。展望報告從世界和中國兩個維度,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緊迫性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研判全球及中國能源發展趨勢。報告認為,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因素交織下,能源行業正在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各國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擔憂加快能源本地化轉型,數字化變革正
近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發布了2020版《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報告。展望報告從世界和中國兩個維度,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緊迫性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研判全球及中國能源發展趨勢。

報告認為,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因素交織下,能源行業正在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各國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擔憂加快能源本地化轉型,數字化變革正在不斷重塑能源供需模式,應對氣候變化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

展望報告分析指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對一次能源需求短期沖擊明顯,長期看經濟和人口增長仍將推動世界能源需求增長。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潔化、低碳化和本地化轉型。

建筑部門用能需求變化,億噸標油

建筑部門將貢獻電力需求總增量的一半以上

展望報告分析,生產流程更優化、能源服務更精準、高效技術更普及促進能效水平提升。終端用能向生活消費側轉移更加明顯,電氣化率進一步提升,發電結構加快清潔低碳化。

新冠疫情推動生產生活方式智能化、數字化、網聯化、共享化加快發展,提升建筑部門用能需求。在世界范圍內,在參考情景下,建筑用能將貢獻終端用能增量的54%。

在國際分工體系調整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增長將更依賴于新型產業,更多來自國內消費擴大,更多用于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終端用能需求將是工業占比下降,而建筑(生活+商業消費)占比快速增加的趨勢。

人均收入水平提升,疊加疫情下生活消費習慣向線上轉移和“宅經濟”的興起,將推動建筑用能快速增長。建筑用能對能源的清潔化要求更高。展望期間即到2050年,電力和天然氣將分別貢獻建筑用能增量的66%和36%。

報告分為參考情景、加速智能互聯情景、碳中和情景等,在加速智能互聯情景下,居家智能化、居家辦公一體化,家用設備大規模普及應用將提升建筑部門用能需求,2050年較參考情景增加14.6%。

為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建筑部門電氣化水平提升更快,2050年達65%,太陽能、地熱能、氫能等對取暖、熱水脫碳發揮積極作用,2050年占比約22%。

在中國,疫情加快了數字化變革,擴大了線上消費,提升了電器設備在服務業、生活中的應用,將拉動建筑用能增長。

受電器設備的持續增長,以及大氣污染治理、基礎設備日趨完善、清潔能源經濟性提升等驅動,電力和天然氣占建筑用能的比重將不斷提升。2035年,電力和天然氣占比分別達52.5%和18.5%,2050年分別達58%和19%。

此外,高端制作業及工業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煉化規模的繼續擴大等內在驅動,以及環境治理等外部牽引,使得工業用能結構呈現煤炭下降、天然氣和電力提升、油品相對穩定的特征。中國的工業用能節約和優化潛力巨大,以煉鋼為例,電爐鋼能耗較傳統轉爐鋼能效低40%左右,而當前中國電爐鋼流程占比僅12%,低于世界平均的29%,遠低于美國約68%的水平。

交通用能“一油獨大”將打破,多元化格局加快形成

展望報告認為,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前需統籌碳排放達峰與碳中和,需要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驅動引領更加明顯、綠色發展成為內在要求、開放共享成為常態。

報告預期,中國能源相關碳排放將于2025年前后達峰,之后保持5年左右的平臺期,而后進入下降通道,2050年降至24億噸左右,2060年接近零排放。

產業升級、能效提升、節約循環理念深入等使中國的一次能源需求增速放緩,于2040年前步入峰值平臺期。較為現實的脫碳路徑將從邊際減排成本低或為負的行業推進,電力和工業部門是減排的重點和優先領域。

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的保障正由“資源為王”轉向“技術為王”,需統籌能源安全與低碳轉型的關系,打造多元、有韌性的低碳能源供給體系。交通用能多元化格局需加快形成,碳中和情景下,交通部門碳排放將在2025年前進入峰值平臺期,而后快速下降,2050年降至4.8億噸左右,2025-2050年間年均下降3.2%。

報告認為,我國交通體系的智能化、數字化、電動化、網聯化和共享化將推進交通用能低碳化轉型,交通用能“一油獨大”局面將打破,多元化格局加快形成。

道路交通運輸的減排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碳中和情景下,新能源汽車占比快速提升,2035年突破30%,2040年約50%,2050年近80%。

在碳中和情景下,可再生能源主要以電力載體被終端使用的特點決定了電力部門的低碳化將是整個能源變革的先導。2035年和205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將分別達53%和80%,較參考情景分別高8.6和22.2個百分點。

規模化生產將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促進新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預計2035年和2050年風、光等非可再生能源裝機將分別達19億千瓦和35億千瓦。

隨著儲能等技術不斷進步、氣電等靈活性電源比重不斷提升、電力市場機制日益完善,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持續增長,2050年達6.7萬億千瓦時,占發電總量的52%。

報告認為,中國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將助推世界能源轉型升級,隨著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將進一步拉低新能源成本,創新應用場景,變革商業模式,助推世界能源低碳清潔轉型。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中國可與西亞、中東、南亞、非洲等風能、太陽能資源條件好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新能源技術研發、裝備制作、產能利用等領域的深度合作,不斷提升世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作者:韓曉彤 來源:南方電網報 責任編輯:jianping

太陽能發電網|nj-bjj.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