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PERC電池相比,異質結電池擁有更高的轉換效率,目前已接近26%,預計疊加其他技術后還將進一步提升。不過,異質結電池能否如業內所愿,成為繼PERC電池后的下一代主流技術還有待驗證。 12月15日,愛康科技第一片異質結電池試樣生產正式下線,電池片轉換效率達24.59%,高于目前光伏行業主流技術產品PERC電池近2%
和PERC電池相比,異質結電池擁有更高的轉換效率,目前已接近26%,預計疊加其他技術后還將進一步提升。不過,異質結電池能否如業內所愿,成為繼PERC電池后的下一代主流技術還有待驗證。
12月15日,愛康科技第一片異質結電池試樣生產正式下線,電池片轉換效率達24.59%,高于目前光伏行業主流技術產品PERC電池近2%。
自2018年“5·31”政策頒布后,光伏發電補貼逐年降低,開始向無補貼時代過渡。在行業毛利率不斷下降的背景下,加速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業鏈主要產品環節的技術升級換代成為了光伏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方向。
其中,異質結在眾多儲備技術中最受追捧。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押寶異質結,先后宣布布局吉瓦級異質結產能,但在其成本仍不具有優勢的情況下,異質結能否如業內所愿,成為繼PERC后的下一代主流技術還有待驗證。
產線標準提升 異質結呼聲高漲
不管是光伏企業還是分析機構,都將2020年視為異質結電池產業化元年。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光伏制造端對外宣布的產能規劃已經超過30吉瓦,設備供應商也表示公司具有異質結量產設備的生產能力。截至目前,晉能科技、東方日升等企業已經有百兆瓦級中試線投產,阿特斯等企業也公開宣布異質結項目已經開工建設。
中信建投認為,異質結已經從穩步爬升期進入商用成熟期。一方面傳統主流企業逐步轉變,紛紛開啟中試線。另一方面,在設備端已經可以看見國產化整線的推出,給日后擴產提供了基礎。
異質結緣何在眾多光伏儲備技術中脫穎而出?越來越高的技術要求是不容忽視的驅動因素。今年5月底,工信部印發《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0年本)》(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出,新建和改擴建的多晶電池和單晶電池項目產品的平均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20%和23%。
這已經是現階段PERC電池產線最高的轉換效率。雖然在產業內部看來,單晶PERC電池轉換效率仍有提升空間,但由于技術越來越成熟,提升1%要付出的時間、成本等代價也越來越大。
和PERC相比,異質結擁有更高的轉換效率,目前最高轉換效率已經接近26%,預計疊加其他技術后還將進一步提升。
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告訴記者:“異質結技術結合了薄膜與晶體硅技術,具有N型雙面電池結構,結構對稱可使電池的工藝步驟降至四步。同時,其整線采用約200℃低溫制程工藝,不僅節約能源還能有效降低成本。”
裝備國產化替代 生產成本始降
雖然技術優勢明顯,但一直以來異質結并未在行業內實現量產應用,主要原因在于生產設備基礎尚不牢靠。
光大證券指出,異質結電池生產設備與常規晶硅電池路線不兼容。如果光伏企業選擇了異質結技術,無法通過改造現有的電池生產線實現新技術的量產,只能投資建設一條全新的生產線,導致企業在初期推廣中的投資成本過高。
原國務院參事石定寰也曾表示,異質結技術發展的薄弱環節是裝備國產化程度較低。沒有可靠的國產化設備,成本自然很難下降。
據了解,目前,異質結生產設備占異質結生產成本的大頭。以核心裝備PECVD為例,一直以來,該設備的主要生產廠家是德國企業梅耶博格等國外企業,這無疑增加了國內企業推廣異質結技術的壓力。
楊立友坦言:“其實,業內早已認識到這一問題。近幾年,國內設備廠家陸續投入到整個電池產線生態的研發工作上,促進異質結電池的技術發展。目前,異質結生產設備國產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已經從此前的國外壟斷過渡至群雄逐鹿階段。”
據中信建投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布局異質結整線的設備企業包括捷佳偉創、邁為股份、鈞石能源以及金辰股份。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異質結產線的初始投資門檻,為異質結成為光伏企業擴產的主流選擇打下堅實基礎。
另外,記者發現,進入異質結領域的光伏裝備企業隊伍正不斷擴大。今年下半年以來,已有京山輕機、捷造光電等多家企業宣布將研發異質結核心設備。
進入量產導入期 產業鏈協同促發展
行業咨詢機構PV Infolink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異質結產量不足1.5吉瓦。在去年全球138.5吉瓦的組件產量中,占比不到1%。其中,我國異質結產量接近0.5吉瓦。
這種體量的技術產品被業內稱為處于量產導入期的技術。除異質結外,TOPCon、IBC等電池技術均處于這一階段。集邦咨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EnergyTrend認為,處于量產導入期的技術,需要產業鏈各環節設備、輔材等企業與產品端協同優化產線,隨著產品通過終端電站應用測試驗證,才有望進入市場推廣階段。
即使進入市場推廣,想真正成為下一代主流技術還有“擂臺”要打。有業內專家測算,只有異質結電池的商業化量產轉換效率和成本下降速度高于PERC電池,才可能顯現出更強的競爭力。
對此,楊立友認為,技術創新是系統工程,應該從整個系統的角度出發。不僅關注設備端,還需包括原材料端、電池端、組件端、系統集成端,相互合作、共同促進異質結技術的發展。
“目前,異質結電池銀漿耗量大約是傳統電池的近三倍,因此,降低低溫銀漿成本變得尤為重要。”楊立友說,“建議首先引入多主柵技術降低銀漿的使用量,其次從推動銀漿的國產化入手,促進銀漿價格降低,同時還可以開發賤金屬混合漿料,進一步降低銀漿價格。預計未來銀漿價格的降幅可達50%—70%。”
業內普遍認為,隨著產業化進程不斷提速,異質結技術正漸行漸近。
作者:董梓童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