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層面的技術路線之爭從未停歇,只是有時硝煙四起,有時暗流涌動,有時卻又成了某種博弈的“幌子”
來源:證券日報 記者:于南
從2017年10月份至今,可再生能源“翹楚”——光伏產業,一場被冠以“技術路線”之名,卻主要圍繞產品價格展開的競爭愈發白熱化、公開化。
2017年10月27日,A股光伏產業單晶陣營的“帶頭大哥”——隆基股份宣布,其所生產的單晶硅片調降0.4元/片,190um單晶硅片由6.15元/片降到5.75元/片,180um單晶硅片由6元/片降到5.6元/片。
而令大多數產業外人士意想不到的是,在之后的四個月時間內,隆基股份又分別于2017年12月25日、2018年1月1日、2018年2月4日、2018年2月23日,針對單晶硅片價格進行了四次調降,算上2017年10月27日的第一次,五次調降合共達到1.5元/片,以180um單晶硅片為例,累計降幅超過了24%。
對于降價,在一份隆基股份方面發給《證券日報》記者的材料中,公司董事長鐘寶申強調,“此次(降價)是一種以不會犧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理性的,對幅度把控有信心的,為客戶提供價值的正常行為。”
但盡管如此,依據上述走勢,《證券日報》記者在查詢了2016年至2017年多晶硅片價格波動后,還是感到了“單晶陣營”面臨的壓力:2016年,多晶硅片價格降幅高達30%,由此在2017年之初,單多晶價差達到了1.2元/片-1.8元/片,其中,多晶硅片價格在4.5元/片-5.3元/片之間,單晶硅片價格在6.3元/片-6.5元/片之間。
業內人士認為,“多晶陣營”也一直緊密關注著“單晶陣營”的一舉一動,且伺機待發。否則,多晶硅片價格便不會在2017年10月份,隆基股份發起降價攻勢后,隨即結束了從2017年7月份-10月份的上升步伐(從7月份的4.9元/片升至10月份的5.2元/片),轉而從5.2元/片的近期高點,一路下降至2017年12月份的4.8元/片。
單多晶在效率、成本上各持砝碼
一場博弈的交鋒雙方分別來自于“單晶陣營”和“多晶陣營”,但不知是各陣營有意為之,又或輿論渲染,本只是產品價格之爭,最終還是被貼上了“單多晶間技術路線之爭”的標簽。
在《證券日報》記者采訪過程中,絕大多數的業界人士津津樂道于“光伏產業始于單晶,而多晶的誕生則是為了降低成本”這一邏輯。
他們普遍認為“相對多晶,單晶并不是更為先進的光伏技術”,以及“面對越來越多的光伏應用場景,多晶的價格優勢,使之具有相對單晶更強的產業化能力”。
但即便事實的確如此,不論來自于哪一陣營,他們亦均認同——“單晶由于晶格規整,相比多晶,天然具有1%-2%的轉換效率優勢”。
而相對于單晶在轉換效率上的天然優勢,一位不愿具名的技術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目前多晶成本優勢主要體現在長晶端。多晶鑄錠爐通過熱場改造,單爐產量從350公斤提高到G7的1200公斤,未來還會升級至G8爐。而單晶拉棒在幾度更換爐型后,即使導入連續多根技術,單爐月產量也只有鑄錠技術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如果把市場最為看重的“性價比”,比作一桿由效率、成本組成的天秤,則單多晶實質各持一個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