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興產業前景看好
“發展勢頭很好。”談起對泉州新能源的印象,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太陽電池研究中心主任褚君浩坦言,很賞識泉州在多晶硅、薄膜電池等領域展現的魅力。
不久前,全省最大的太陽能項目——陽光大地(福建)新能源有限公司500兆瓦太陽能電池項目,進駐泉州(南安)光電信息產業基地;隨著4條各25兆瓦太陽能電池示范生產線建設的完成,我省首條最完整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產業鏈,落戶南安三晶陽光電力有限公司……
作為泉州新能源產業的“排頭兵”,泉州的“陽光經濟”正上下求索,引領泉州探尋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產業“高地”。
“化合物半導體必將改變現有格局。”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有炓在華大講堂作出如是判斷。在潛力巨大的新能源產業——生產化合物半導體太陽能電池方面,敢為人先的泉州企業也已大膽涉獵。泉州創輝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南安)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一期項目總投資2.5億元,已完成投資1.35億元,一期投產后,將年產12.5兆瓦薄膜太陽能電池,預計年新增產值4億元。
砸下近5億元,福建鈞石能源有限公司使用先進的PECVD沉積工藝,建成專業生產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20條。鯉城則誕生了國內第一個國家級微波通信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泉州)微波通信產業基地。
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綠色低碳的新能源,正吸引著泉州越來越多的關注。小岞風電場計劃12月份基礎開挖,2011年底投產,它的建設將終結泉州“零風電”的歷史。而其身后,還有體量更大的48兆瓦的惠安赤湖風電場工程、晉江金井風電場工程……未來,他們都有望成為泉州經濟的新名片。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新能源產業的“泉州速度”:2009年全市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約15億元;今年上半年,我市新能源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約16億元,現價累計增長28.2%。
未來,泉州的目標是:重點發展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及LED照明、新型環保電池等新能源產業,力爭形成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點產業群,培育扶持壯大一批新能源骨干企業,形成1—2家年產值50億元以上企業,3—5家年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
博弈時代搶占產業制高點
在不少與會院士專家看來,以太陽能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迎來發展的春天。
國家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持產業。大江南北,新能源發展已現百舸爭流之勢,各地紛紛搶占新能源發展制高點。
業界認為,光伏產業已經進入博弈時代。從產業發展前景和趨勢來看,節能減排日益受到重視,使得半導體照明的應用日益廣泛,也使得國內外大批廠商競相投入這一新興產業領域。
不過,與會的院士專家普遍認為,當前由于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太陽能光伏產業進入了相應的調整階段,但發展的大勢不可能改變,目前核心的問題是繼續創新,關鍵的環節是擴大技術。
用行業前瞻眼光抓住商機
泉州三晶硅品精制有限公司研發的“物理法”提純高純度多晶硅技術,在材料上的突破得到不少院士專家的充分肯定。專家們同時站在科技的最前沿,審視泉州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的發展,并提出不少中肯意見。
劉竹生院士、陳國華教授建議,用新技術、新材料武裝傳統產業,提升產品附加值的模式,適合泉州產業發展。未來,用于航天的高舒適度材料將有望運用于民用工業。又比如,關注工程塑料的下游研發方面,在涂料中添加石墨烯成分提高其防腐、防滲透性。半導體照明是未來照明領域的發展趨勢,夏建白院士提醒泉州的相關企業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可以減少用料和制造環節成本,形成產品更具競爭力的性價比。
通過建立產品開發平臺及技術支持平臺等方式,探討和建立以聯盟為基礎的新型科技創新體系及合作模式,實現政府和企業科技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及利用,我市成立了多個產業創新戰略聯盟。這種創新模式得到院士專家的肯定。褚君浩、夏建白等院士表示,產學研合作正在向組織行動、網絡行動、長效波動協作轉變。另外,可以整合外地高端科研資源,聯手本土高校或者龍頭企業,共建實驗室,打通渠道,構筑與泉州企業“零距離”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
面對薄膜電池轉換效率不高、制備設備價格昂貴等問題,黃維教授提醒泉州的光伏企業,應該密切關注相關技術的研究進程,不要讓商機溜走。納米技術使許多傳統產品得到改進或獲得一系列的新功能,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范守善院士認為,組織科研要有前瞻性,如納米材料基礎研究領域要由政府出面組織、推動和支持,研究成果保護起來,服務經濟發展。 (本文來源:泉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