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無限風光,也遭遇過寒冬低谷,嘉興光伏業在2013年又逆勢雄起,獲得新一輪爆發式增長。昨天在秀洲區召開的全市光伏發電應用現場會披露,截至2月28日,我市電力部門已受理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172.74兆瓦,其中已并網運行107.05兆瓦,分別占全省的39.74%、46.14%——嘉興光伏發電應用成功摘得全省“雙冠王”。全市光伏產業去年也一舉走出虧損陰霾,重新開始獲利。
對照僅僅一年多以前中國光伏業哀鴻遍野的嚴寒景象,如今這光景真如春回大地的和煦三月。這一年多時間里發生了什么?是什么主導了這場光伏“反轉劇”?里程碑式的“拐點”事件發生于2012年底,當時省政府決定在嘉興開展光伏產業“五位一體”創新綜合試點,探索形成光伏產業符合國內實際的、可推廣的政策模式、應用模式和商業模式。嘉興的謀劃很快成型——投資10億元,在秀洲打造一座14.2平方公里的中國光伏科技城。
如此大手筆,如果放在早幾年光伏產業“大干快上”的黃金時代,一點都算不得稀奇。但是,在“兵敗如山倒”的光伏嚴冬里,這個決策卻是驚人的。當時,歐美“雙反”聯合圍剿中國光伏產業,過去我們主要依賴的國外市場似大廈傾。一時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慘烈,價格“跌跌不休”。近50%的中小光伏企業基本停產,還有30%左右減產,家家裁員、月月虧損,連賽維和尚德這樣的巨頭都走到了破產邊緣。
曾經出口額增速連年超過100%的嘉興,也不得不承受“大干快上”的“罪與罰”。這個時候以巨大投入在嘉興打造“國”字號光伏科技城,省、市層面無疑都需要極大勇氣。這種勇氣,不僅需要逆市布局的智慧謀略,更需要創新驅動的“勇與謀”。
平臺搭建起來,這一年多時間里,創新成為嘉興試點顛撲不破的真理。這是一項在全省乃至全國都絕無先例的開創性事業,大到政策制定、園區規劃、招商引資,小到服務模式、并網發電、電費收繳,無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創新能力;這是從絕境中殺出一條生路,是光伏產業的重新洗牌、浴火重生,光伏技術、人才、市場等各種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要解決發展難題、搶占戰略高地,無不需要創新思維;這還是新的起跑線,新一輪的競爭將不再是簡單的拼資金、拼規模,而是以技術、應用、商業模式等為核心的創新驅動競爭,曾經都擠在產業鏈上游、價值鏈低端環節的企業,都努力由上游到下游、由前道轉向終端、從硅片生產轉向發電應用,以創新為驅動力向產業鏈高端攀升。
從政府到企業,從宏觀到微觀,多點發力百花齊放,形成創新驅動的集群效應,于是,我們才可以看到“雙冠王”的誕生、嘉興光伏業的逆襲,看到光伏產業“嘉興模式”呼之欲出,看到政策、招商、服務、并網等一條條珍貴的“嘉興經驗”被創造出來。世界在變,唯有創新不變。光伏發電“雙冠王”背后,是永恒的創新法則,它與嘉興人創造“零資源經濟”、“蒲公英經濟”的創新基因一脈相承,也將成為驅動嘉興各個產業乃至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永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