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碳發展政策執行應時而變 機制創新勢在必然
1月10日,由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低碳發展藍皮書《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3)》在北京發布。2013報告對中國低碳發展的政策執行和制度創新進行了全面評估、分析和總結,旨在為中國的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借鑒和幫助。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中國氣候變化首席談判代表蘇偉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在發布會上致辭。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教授,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政府科學辦公室主任、牛津大學企業環境學院院長、利物浦大學校長大衛·金教授結合各自領域分別做了專題報告。
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齊曄教授介紹了報告內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研究員,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家經貿委原司長白榮春對報告進行了點評并做了相關專題報告。與會專家高度評價了報告的研究內容,認為報告對我國低碳發展政策執行模式進行了高度概括和總結,對制度創新途徑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以翔實的數據和專業的分析客觀地呈現了中國低碳發展的成就及對世界的貢獻,對我國低碳發展政策制定和實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3)》的研究顯示,2011年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增至7362 MtCO2(百萬噸二氧化碳),比上年增長7.9%。2011年,中國水泥生產過程排放增至992 MtCO2,兩項合計為8354MtCO2,人均碳排放6.20 tCO2/人(噸二氧化碳/人),仍遠低于歐盟、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和美國水平。
中國低碳發展過程中,在節能、風能和光伏三個領域中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政策執行模式。節能政策執行是基于政府行政體系、自上而下的壓力傳導模式;風電開發是在政府引導下、依靠市場機制自發執行的模式;太陽能光伏是自下而上的企業—產業推動模式。
“十一五”以來,中國節能監管和政策執行體系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節能目標責任制的建立將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以專業工業管理部門為執行主體的、“條”為基本架構的政策執行體系,轉變為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為執行主體的“塊”型體系。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節能監管體系中最為重大的結構性變革,也是近年來中國低碳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制度創新。
“十一五”期間,中國累計能效投資8224億元。中央財政在能效領域投入1044億元(占8824億元的12.7%),地方財政投入529億元(6.4%),社會融資共計6498億元(79%),國際資金投入153億元(1.9%)!笆晃濉逼陂g,能效投資形成節能能力4.1億tce(噸標準煤),為實現單位GDP能耗下降19.1%的貢獻度達到64%!笆濉蹦苄顿Y需求為12358億元,比“十一五”的投資規模增加50%左右。能效投資可形成節能能力3.8億tce,為單位GDP能耗下降16%的目標貢獻57%的節能量。盡管“十二五”能效投資的需求大大提高,但能效投資的邊際節能量將會下降,“十二五”節能任務艱巨。
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大型國有企業是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主要開發商,銀行貸款是主要資金來源。在2011年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項目的總投資中,開發商的資本金占比22.5%,銀行貸款為76%,而政府補貼為1.5%。風電融資是典型的政府引導融資模式,中央政府在風電融資中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光伏發電融資是由制造商推動的融資模式,制造商和地方政府在促進光伏國內應用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制造商和地方政府推動下,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擴大國內應用市場!笆濉逼陂g可再生能源應用投資需求總計約1.8萬億元,比“十一五”時期增加37.5%。現有的融資模式難以滿足大規模發展分布式發電的資金需求。
低碳發展試點是中國低碳發展政策和制度創新的關鍵途徑。地方政府充分利用領導優勢、規劃優勢、執行優勢和資源優勢,推動了低碳試點工作的發展。兩年來,低碳試點在能力建設、低碳發展手段、低碳內涵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并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各種模式。然而,目前各試點低碳規劃和發展手段雷同,發展目標尚不夠遠大。
創始于2010年的《中國低碳發展報告》是我國首部綜合性、專業性、原創性的低碳發展研究報告,報告編輯委員會包括我國多位著名的能源和氣候變化專家。
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簡介
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是清華大學與國際氣候政策中心合作建立的學術機構。中心專門從事氣候政策與低碳發展研究,開展政策績效評估和有效性分析,為決策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