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紅(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
特別是在目前這種市場價格出現斷崖式跳水的階段,光伏項目的招標者們,也許應該嘗試著跳出“價格”這條線,去看看還有什么是被忽略了的但卻至關重要的維度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特約撰稿人:趙永紅(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
最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個有國人參與的產業,從做大到做壞,實在非常快。”。
自“630”以后,光伏行業的招投標就不斷創下令人咋舌的新低價,引發業內外各種熱議,其中就包括類似的對行業前景擔憂的觀點。
這些議論中,既有痛惜和不滿。比如,慨嘆自己生產的產品還不如去市場上買別人的便宜,這樣下去,企業要么拼低價,要么關門;也有叫好之聲,認為光伏行業不能總是依賴補貼,價格下行、走市場機制才是王道。甚至,當有項目招投標沒有出現新低價時,還會有人聲討其違背了市場規律。
作為綠色產業的光伏,難道就只有依靠貼身肉搏的價格戰才能向前發展嗎?筆者不禁陷入了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