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轉變電力發展方式,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服務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舉辦的“2011中國清潔電力論壇”及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北京市分會、德國科隆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于6月22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開幕。來自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和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等電力企業領導和技術管理人員出席論壇;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加拿大安大略政府、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德國北威州投資促進署等國內外政府代表出席開幕式;來自德國駐華使館、加拿大使館、丹麥大使館、法國大使館、比利時大使館、荷蘭大使館等駐華使館代表,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風能協會、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韓國風能協會、中國風能協會、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科技部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清潔汽車技術中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設行業分會等國內外組織協會代表,來自電力及新能源公司、制造企業、投資機構和高等院校等方面約600名代表出席了今天上午活動。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王志軒秘書長主持開幕式,孫玉才常務副理事長致開幕詞。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劉寶華主任、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李冶司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楊學桐副會長、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能源政策主任史蒂芬•辛格先生、世界風能協會秘書長史代芬•賽格 先生和科隆國際展覽公司亞太區總裁德瑞先生分別致辭。
中國政府確定了清潔能源利用和碳排放強度目標,并把新一代核能、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光熱發電、風電技術裝備、智能電網、生物質能列為“十二五”新能源產業重點跨越發展領域,各電力企業已把新能源發展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選擇。本屆論壇以“清潔電力、多元發展”為主題,共設一個主論壇和六個分論壇,主論壇針對中國能源形勢、電力行業“十二五”規劃研究、電網清潔發展和新能源發展戰略等主題進行企業高層交流,分論壇針對智能電網、火電清潔發展、水電與核電、風力發電(亞洲風能大會)、太陽能發電、電動汽車與儲能等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研討,是新能源發展最高規格的行業盛會。同時,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電力行業委員會發布了《國外清潔能源研究報告》。
同期舉辦的博覽會展覽規模25,000平方米,展館包括風能館、太陽能館和其他清潔能源館,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320多家參展商展示了清潔能源行業的最新產品和科技。其中,荷蘭展團整體亮相風能設備展覽會,德國展團有9家風電企業展示了相關產品及服務,加拿大安大略省經濟發展和貿易部組織6家加拿大清潔能源參展企業展示風力和太陽能、電網接入設備與技術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的新技術、新產品,南瑞等中國企業集中展示了“中國制造”。為期三天的展覽中,預計將有超過17,000名來自電力公司、新能源開發公司、投資公司、設備制造商、節能技術開發公司和電力設計院等方面的專業觀眾參觀。
論壇和博覽會為國內外電力企業和機構提供把握宏觀需求、了解行業動向、探討前沿科技、創新產品與服務、共同開發市場的機會,助力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附:展區簡介
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Clean Energy Expo China簡稱“CEEC”)風能館(即亞洲風能大會暨國際風能設備展覽會WPA),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也是最具專業性的風能展會,自2010年起,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開始主辦WPA,進一步提升了展覽會的權威性,成功架構了從配件供應、整機組裝到風電開發的完整產業鏈,WPA 2011展品種類齊全,國內外風能企業齊聚一堂,例如大連重工 • 起重集團、遼河石油裝備制造總公司、埃斯倍風電科技/艾默生網絡能源有限公司、臺達能源、巴斯夫、大連冶金軸承集團等. WPA將持續成為中國風電行業洽談、交易和對話的優質平臺。
太陽能館包括中電電氣、鈞石能源、賽維LDK、中海洋等太陽能光伏發電重要展商,來自太陽能光熱發電行業的力諾光熱、中海洋等參展商;以及來自太陽能熱利用的太陽雨、清華陽光、上海孚科、雙曜新能源、桑達、哈雷等領先企業,展示內容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光熱發電系統、配套設備及技術等多個大類,展品范圍遍布太陽能發電領域產業鏈的上下游各個層級,是近年來涉及范圍最全面的展會。其中,位于太陽館的中國國際光熱設備及零件展覽會將重點展示各類光熱設備及零部件,包括家用及商用太陽能熱水器、集中式太陽能供熱系統、泳池加熱系統、工業用太陽能加熱系統等。
其他清潔能源館包括中國國際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及儲能技術展覽會(eMobility China),體現出CEEC正在向清潔能源更廣泛的領域邁進。
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將有效促進中國清潔能源的健康發展,也為國內外清潔能源設備制造企業開拓市場、獲取供求信息、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提供很好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