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嚴重的是,政府力量過度介入的結果就是光伏產業正常發展軌跡受到干擾,甚至背離了市場規律。無錫尚德與賽維模式的簡單復制直接導致光伏產品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泡沫泛濫。其中最為突出的矛盾就在于,由于光伏發電上網成本高企、并網技術滯后等現實問題,致使國內市場僅能消化不到5%的產量,大批光伏制造產品不得不尋求向海外市場拓展,絕大部分產量需要靠海外市場吸納。顯然,如果一切都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操作與運行,光伏產業是不太可能出現當前危機的。畢竟,這一產業才剛剛起步,不可能像傳統產業那樣,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哪怕是相對過剩。就此而言,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強力“推動”,光伏巨頭們就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達到當前的規模,更不可能出現巨額債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總結光伏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是為了推動這個行業未來更好地健康發展。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光伏產業的最大后果就是整個產業對政府與政策形成了高度依賴,這也給美國與歐盟進行“雙反”提供了機會與證據。因此,面對光伏行業當前的危機,政府更應當做的,已經不是如何拯救企業了,而是要冷靜地思考一下,政府的有形之手到底應當如何調控,如何才是真正地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只有真正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光伏產業的發展才會減少成長的煩惱與代價。因此,政府當前施以援手只能使得光伏企業暫時避免出現更大危機,但是會使整個行業處于低谷的時間更長,整個行業發展更是無法做大做強。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盡管光伏產業已經出現全行業虧損,但還沒有一家企業因此而倒閉。而在美國,去年曾發生過在一個月內有三家市場份額較大的光伏企業連續倒閉的現象。自2009年下半年起,國內光伏組件生產商開始全面擴產,到2011年底全國總產能約4000萬千瓦,而當年全球光伏市場安裝總量僅2800萬千瓦左右,全國光伏產能一半以上閑置。從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出發,在供過于求的環境下,企業破產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市場實現自我良性循環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當前中國光伏企業真正的挑戰并不是反傾銷案,甚至也不是很多專家所說的過度依賴出口市場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企業預算軟約束下價格機制不再發揮作用:地方政府的各種隱性兜底,使得優秀的企業無法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尤其需要提醒的一點是,我國光伏產業是以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為主體,盡管使用太陽能的理念非常環保,但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過程會產生較大的污染。向光伏項目投入大規模補貼,相當于用財政資金為污染生產買單、為他國節能產業發展做嫁衣。所以,真正能夠拯救光伏產業的恐怕并非政府,只能是市場:優勝劣汰的效率更高,更徹底,也才能夠讓真正具有優勢的企業獲得充足發展空間,從而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