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只靴子
超千億元生死攸關
好像是約定好了一樣,就在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做出不利裁決的第二天,歐盟委員會跟著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立案公告,對自中國進口的光伏電池產品啟動反補貼調查。按照歐盟的相關政策,這次調查持續13個月左右的時間,一旦有充分證據證明上述補貼指控屬實,歐盟可以在9個月內征收臨時的反補貼關稅。
此前,歐盟委員會已先期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了迄今最大規模的反傾銷調查。
與美國的“雙反”裁定相比,歐盟準備拋出的這第二只“靴子”,將觸及不少中國光伏廠商的生死。原因很簡單,中國光伏產品對歐盟市場的出口,數倍于對美市場的出口,許多中國光伏企業一年的生產,大部分取決于來自歐盟市場的訂單。為亦莊加油站提供太陽能電池板的英利,一年出貨量大約六成都是靠歐洲市場。
對于已經陷入產能過剩的中國光伏產業而言,一旦歐盟市場的大門關閉,等待不少企業的命運只有一條——停產倒閉。
歐盟先期公布的光伏反傾銷調查中,被立案的中國企業總共有134家,已經被美國扔出的第一只“雙反靴子”砸著的英利、尚德等中國光伏產業的“大戶”,這次一樣未能幸免,再次出現在了名單的顯赫之處。
來自歐盟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向歐盟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和主要部件,價值約為210億歐元。也正是由于如此巨大的數額,業內預計,一旦歐盟認定其中的傾銷與補貼切實存在,其開出的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稅率,有可能還會高于美國。
“一旦歐盟裁決結果出來,并開出高稅率,那么中國光伏就基本垮了。”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
有業內人士分析,歐盟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雙反”立案,意味著將使至少六成的中國光伏企業被迫退出歐洲市場。中國光伏產業在失去百億級歐元的出口的同時,更有可能造成超過數千億人民幣的相關產值損失。
為此,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數天前已表示:“我們現在和歐盟就光伏產品貿易摩擦正在進行協商。”陳德銘更闡明了立場——如果中國企業受到侵害,商務部必須保護他們。
作者: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