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與太陽能發電技術和應用強國進行人才交流,支持有關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重點培養太陽能發電領域的高端專業技術人才和綜合管理人才。鼓勵國內企業積極參與國外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太陽能發電企業集團。
四、規劃實施
(一)保障措施
1、完善促進太陽能發電發展的市場機制。繼續完善促進太陽能發電規模化發展的市場競爭機制,促進太陽能發電成本持續下降,建立并完善以市場競爭為基礎的太陽能發電國家補貼機制,逐漸減少單位電量的國家補貼額度。建立自發自用為主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非歧視無障礙并入電網的管理機制,促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進入公共設施和千家萬戶。
2、建立適應太陽能發電的電力運行機制。開展用戶側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運營模式創新,建立以智能電網為技術支撐的分布式發電運行體系,推進新能源微電網試點示范,調動地方政府、電網企業和電力用戶的積極性,形成全方位推進分布式能源發展的格局。積極推動新能源微電網和離網太陽能發電的運行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市場手段實現資金與技術資源的優化配置。
3、加強太陽能發電的規劃和項目管理。根據全國太陽能發電規劃,統籌各地太陽能發電發展規劃和分階段開發建設方案加強大型并網太陽能電站建設管理,嚴格項目前期、項目核準、竣工驗收、運行監督等環節的技術管理,統籌協調太陽能電站建設和并網運行管理,促進太陽能發電產業有序健康發展。
4、完善太陽能發電的標準體系。完善建立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逆變器等關鍵產品的標準,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產品檢測認證體系。規范大型太陽能電站的設計、建設和運行等各環節的規程規范。建立太陽能發電的信息監測評價體系,加強太陽能發電的全過程技術監督工作。
5、加強光伏制造業行業管理。研究制定光伏制造業產業發展政策,嚴格準入標準,規范市場準入機制。進一步加強投資管理,控制產能擴張,優化產業布局。加大投入,支持重點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強光伏產品質量評定和檢測認證管理,阻止低劣光伏產品進入市場。加強光伏產業市場監管,防止無序競爭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二)實施機制
1、加強規劃協調管理。各省級政府能源主管部門根據全國規劃要求,做好本地區規劃的制定及實施工作,認真落實國家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地方的太陽能發電發展規劃,在公布實施前應獲得國家能源主管部門確認,確保各級規劃有機銜接。
2、建立滾動調整機制。加強太陽能發電產業的信息統計工作,建立產業監測體系,及時掌握規劃執行情況,做好規劃中期評估工作。根據中期評估結果,按照有利于太陽能發電產業發展的原則對規劃進行滾動調整。
3、組織實施年度開發方案。建立健全太陽能發電規劃管理和實施機制,組織各地區依據全國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制訂年度開發方案,加強規劃及開發方案實施的統籌協調銜接好太陽能發電并網接入和運行,并合理安排國家補貼資金預算。
4、加強運行監測考核。委托技術歸口管理單位開展太陽能電站項目后評估,重點對大規模集中建設的太陽能發電工程進行后評估。電網企業要加強對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并網運行監測,采取有效技術措施保障太陽能發電正常并網運行。
五、投資估算和環境社會影響分析
(一)投資估算
“十二五”時期新增太陽能光伏電站裝機容量約 1000 萬千瓦,太陽能光熱發電裝機容量100 萬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約1000 萬千瓦,光伏電站投資按平均每千瓦1 萬元測算,分布式光伏系統按每千瓦1.5 萬元測算,總投資需求約2500 億元。
(二)環境社會影響分析
隨著環境保護要求的提高和太陽能發電技術進步的加快,早期投資少、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技術逐步退出,已經通過改良西門子法或硅烷法等技術手段實現四氯化硅和氯化氫等廢液廢氣的回收和無害化處理,晶體硅光伏電池可通過增加附加值的方式實現環境友好的規;a。
光伏電站工程建設對自然與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對地表的破壞、揚塵和噪音,施工期造成的環境影響將隨著工程的結束而消失。太陽能電站運行期無任何污染物排放,基本不消耗工業用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生產數量也很少,對環境影響甚微。光熱電站工程要消耗水,通過采用空冷技術可將用水量降至最低。
太陽能電站建設集中在西部未利用土地上,通過合理選址可以避開各類環境保護區,不僅對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無不利影響,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地表水蒸發,有利于防沙治沙,有利于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太陽能發電產業涉及領域廣、產業鏈長,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能力強。預計到2015 年,太陽能發電產業從業人數可達到50 萬人。通過發展太陽能發電產業,可在若干地區形成優勢產業聚集區和規模開發利用集中地區,將有力推動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轉型,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