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阻止“內卷”變“內傷”儲能行業各顯神通

2024-04-30 10:57:46 太陽能發電網
4月10~13日,北京市首鋼會展中心內人氣爆棚,第12屆ESIE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在此間舉行。在巨大的鋼鐵工業遺址上舉辦一場酷炫的新型儲能展會,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反差顯得極為強烈。幾天來,國內眾多儲能巨頭在峰會上對行業嚴重內卷表達了擔憂,尋找突圍的路徑。與此同時,儲能巨頭們在自家展臺上又施展絕招拼技術。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在會上表示,雖然目前儲能行業產能過剩、價格低迷等“內卷”還在加劇,但全球能源轉型和碳減排的快速推進,儲能產業仍擁有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型電力系統正在加快建設,儲能將在家庭、工業、應急電源、充電樁、應急通信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進而滿足多元化能源需求。”史玉波表示。

數萬企業涌入儲能“掘金”

早在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了新型儲能的發展目標,我國儲能產業發展進入快速通道。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經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其中,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2023年,也是抽水蓄能比例首次降到60%以下的一年。

新型儲能的未來是看得見的巨大市場,吸引了許多“玩家”進場。據公開數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就增加了近2萬家新型儲能企業。“300%的新玩家進入,100%的產能擴張。”有企業家這樣形容去年的儲能市場,足見其火爆程度。

不過,受限于電力市場建設進程,現階段獨立儲能商業模式尚不成熟,儲能企業想要獲得盈利并非易事。2023年,儲能電芯(方形磷酸鐵鋰)平均價格已經腰斬,而據《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4》統計顯示,儲能系統和EPC中標均價下降了48%。

新玩家涌入和低價格競爭,擠壓了儲能產業健康有序成長的環境。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在會上指出,我國目前有上萬家儲能企業,大部分產品毛利率較低,企業缺乏后續資源與經費繼續投入研發。

行業巨頭“卷”創新尋出路

快速擴張帶來了供需關系的錯位。同時,也導致其他更多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電工程學會理事長舒印彪在會上表示,當前,我國新型儲能產業仍存在利用率不高的問題。舒印彪稱,2023年,我國電網側、用戶側、新能源強制配儲項目平均利用率指數分別為38%、65%和17%。

與此同時,儲能電池安全問題時常出現,電池能量密度和容量提高,部分標準缺失,安全風險增加。陽光電源高級副總裁吳家貌在大會上表示,因電池衰減、設備老化、運維不規范等原因,投運5年以上的電站能效平均降低6%以上,極大程度影響了電站的可靠性,甚至設備提前退役。此外,儲能產品同質化嚴重,造成企業無法突圍。海博思創董事長、總經理張劍輝在大會上表示,僅從供給側角度考量硬件的簡單堆疊帶來了產品的同質化,由于儲能系統集成技術處于快速迭代中,這樣缺乏全鏈條數據閉環管理的模式,無法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

面對各種電化學儲能的痛點,企業在積極尋求對策。“卷”性能、“卷”領域,是許多企業給出的答案。此前,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輝就表示,行業確實正陷入“苦戰”,誰能活下來要看誰能將產品性價比做到極致。

一方面,磷酸鐵鋰電池向大容量、高安全、長壽命方向發展。在展會上,20尺柜5兆瓦時儲能系統已幾乎成為標配,普遍搭載314安時儲能電芯,而去年,頻頻亮相的還是280安時的儲能電芯。產品迭代速度快,然而,如果僅從供給側角度考量硬件的簡單堆疊帶來產品的同質化,無法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業內人士認為,電芯不需要一味做大,而更需要提升能量密度、電池壽命,提升充放電效率。

另一方面,儲能系統向集成化發展。許多以前做某一細分領域的企業,也開始將工商業、大儲系統搬上展臺。對系統集成方式的創新也是研發的重點方向之一,在本屆展會上,陽光電源亮相的全球首個10兆瓦時全液冷儲能系統,就做到把電池箱和PCS集成在一個箱體中,使直流線控制在箱體內部,避免由于直流線纜不安全造成的拉弧等問題。

另外,長時儲能技術正逐漸從示范走向成熟。長時儲能是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為電網提供靈活性資源的重要方式。對于新能源電站來說,只有配置4小時及以上的長時儲能產品,才能真正起到平衡電力負荷與削峰填谷的作用。同時,隨著極端天氣增多、常規火電機組逐步退役,將需要更長持續時間的儲能技術,來實現可再生能源+儲能對化石能源功能的完全替代。

同時,儲能系統數智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AI加持賦予了儲能3S系統新的、更為豐富的含義。新源智儲副總經理王逸超在大會上表示,通過智能營運一體化,可以實現電站經濟性與安全性的兼得。在儲能展會上,國能日新發布了“風光儲智慧運營一體化解決方案”,創造性地將儲能運營與AI、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提高了儲能電站整體運營效率和效益。

在激烈競爭下,更多企業選擇擁抱市場、堅定創新。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表示,“我并不擔憂儲能行業的內卷,這恰恰證明儲能行業是有生命力的、繁榮的,未來是很美好的。”

“95%消納紅線取消”倒逼市場化

為使生產端能夠不斷發力堅定創新,還需要政策給予引導,為市場指明正確的方向。“除了容量價值、能量價值、輔助服務價值之外,儲能還有其他一些很好的價值。比如,它能延緩發電側的投資,和延緩輸配電側的投資。”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陳啟鑫認為,以前從生產側成本模式計算的儲能定價方式,在新型電力系統中需要做出思路上的改變,儲能在電網中所能發揮的電量平衡、安穩支撐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的價值回報,這是當前一個突出的問題。

不過,積極的信號已經出現。2024年4月,國家能源局出臺新規,進一步推動和規范新型儲能并網和調度運用,要求電網企業及電力調度機構制定新型儲能并網細則,規范并網接入管理,確保新型儲能能夠安全高效并網。同時,電力調度機構應科學確定新型儲能調度運行方式,積極支持多種聯合調用模式發展,并優先調用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

而4月1日起已施行的《全額保障性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則被認為是綠電邁向市場化的重要一步。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逐步走入市場,儲能對幫助綠電發電企業實現峰谷電價套利、獲取收益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政策支持下,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有了類似的變化,尤其是當風電光伏保障性不再有的時候,原來一些強配儲能的開發商有可能會主動通過電力市場來配置一些儲能。”田慶軍表示。

未來,隨著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和完善,針對儲能的價值補償體系也需要逐步建立。而隨著儲能商業模式的成熟、應用場景拓展,以及配套政策的不斷支持和完善,儲能技術不斷突破和迭代,儲能行業也將實現產業升級轉型,成為帶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方竹喧 來源:能源發展網 責任編輯:jianping

太陽能發電網|nj-bjj.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