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貿易環境比較復雜,圍繞光伏制造端的國際競爭正在日益加劇。”近日,晶澳科技(002459.SZ)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武廷棟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他認為,全球光伏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正在重構,供應鏈由全球模式轉向俱樂部模式的趨勢加劇。與此同時,今年光伏行業仍延續了高景氣走勢,相關產業鏈制造商訂單不斷。
“無論從技術還是市場份額看,晶澳要保持行業頭部的地位,發展速度就需要比行業更快,這意味著需要構建一些新產能、新技術研發服務等。”武廷棟稱,雖然投資額上千億,但整體資金支出有時間順序,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
2022年,晶澳科技電池組件出貨量為39.75 GW(含自持電站672MW),從相關機構預測和企業披露來看,這一出貨量落后于隆基綠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但晶澳科技去年凈利潤增速最快。
晶澳科技稱,其不會為了沖出貨量而低價搶單。此外,公司通過財務結構管理,降低資產負債率,減少了相關費用支出;布局光伏輔材業務,降低相關成本,也是盈利增長的原因之一。主輔材約占光伏組件總成本的70%,價格變動對組件影響較大。
異質結技術發展慢于預期
近兩年來,N型電池技術路線一直是行業內熱門話題。N型技術包括TOPCon、異質結(HJT)等。
晶澳科技高級副總裁牛新偉表示,光伏電池處于P型轉N型的技術迭代窗口期。主流P型電池效率幾近理論極限,N型TOPCon可以和現有PERC產線相兼容,具備商業可行性,是目前產業化較快的新技術路線選擇,電池轉換效率高且成本低,性價比還存在持續提升空間,市場接受度更高,已成為行業發展主力。
除TOPCon技術外,晶澳科技也建設了1.5-2 GW異質結產線。其硅基異質結技術的“皓秀(Hycium)”電池研發項目中試線正在陸續試產,預計今年可實現量產。
該公司稱,和TOPCon相比,異質結產品的實際產出低于業內之前預期,關鍵是成本高。當前異質結2 GW產線的造價達10億元,單GW設備投入就需3.5億-4億元。
牛新偉同時指出,TOPCon效率還能提升,降本仍存一定的空間,異質結則也可以通過薄片化、無主柵等技術降本。
據界面新聞了解,目前晶澳N型TOPCon一體化組件單瓦成本,較PERC組件高約0.03-0.05元。
郭亞菲表示,晶澳河北N型產能剛剛釋放,還未達到最佳生產狀態,5 GW產能全部釋放后,成本將進一步下降。
據武廷棟介紹,按照規劃,截至2023年末,晶澳N型電池產能將約達40 GW,部分產能將在今年下半年投產。根據規劃,今年晶澳N型組件將占整體出貨量的30%左右。
預計到今年年底,該公司組件產能將超80 GW,出貨量目標為60-65 GW;硅片和電池產能約達到組件產能的90%。
行業切換技術路線中,舊產線減值也是公司不可回避的問題。郭亞菲稱,目前P型單GW改造費用約4000萬-5000萬元,問題是該路線產能下降較多。
“PERC還將具有一定的生命力。”郭亞菲認為,明年N型設備、產能、參數要求等情況還處于未知狀態,屆時P型產線改造是否還有價值還需評估。
相對于P型電池,N型電池還存在一定的溢價。武廷棟表示,新產品出現,溢價幅度和時間階段,基本呈拋物線走勢。
他認為,起初N型電池溢價沒有那么高,因為市場需要有一個接受過程。市場稍成熟后,供給滿足不了需求,溢價變大。等到供給再次跟上后,溢價會很快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