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9月中國提出“30·60”目標之后,光伏產業的增長空間被進一步打開。由于在技術和產能方面的優勢突出,加上未來增長空間巨大,光伏產業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之一。在國內外長期政策引導和市場扶持驅動下,我國光伏產業經過20多年大起大落發展,經歷了“三頭在外(資源供給、設備制造、
光伏產業鏈及配套
帶動全社會經濟增加值測算
1.落實雙碳目標,光伏產業發展規模
2021年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為落實“雙碳”承諾,下發了《關于征求2021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和2022-2030年預期目標建議的函》《關于2021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及有關事項的通知》《光伏發電消納監測統計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關于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并網規模的通知》4個主要文件,提出:2021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51.2億噸標準煤、非化石能源占比16.6%,全社會用電量8萬億度,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12.7%。203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60億噸標準煤、非化石能源占比26%,全社會用電量11萬億千萬時,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25.9%。
國家發改委公布2021年新建風電、光伏指導價在30個省市已降至燃煤基準價之下。根據電力規劃院數據,“十四五”期間,風電系統受自然風力分布影響,裝機增速年均為50GW。光伏系統儲備的技術實施路徑基本明晰,主要通過降低原材料成本和提高光電轉化效率兩方面提升競爭力,裝機年均約60GW。
此外,我國光伏產業鏈完整,制造能力和市場占比均位居全球第一,具有全面領先優勢,已成為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端到端可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照國家能源署預測,“十四五”期間全球新增光伏裝機850GW,其中80%市場由我國企業供應。
2.儲能政策出臺和技術進步,提升光伏產業競爭力
隨著雙碳政策和生態文明戰略落地實施,電力在終端能源結構比重越來越大,主要增量一是按照2030年50%的車輛轉換成電動汽車,增加電力需求8%,需要新增電力負荷約75GW。二是5G基站建設新增電力負荷20GW以上。用電不規律性和突發性越來越突出,通過化學儲能系統解決光伏間歇性和波動性,實現發電端輸出與用電端負載匹配需求較大。
儲能系統是電力生產過程“采-發-輸-配-用-儲”六大環節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能量搬移、建立微電網、調峰調頻,提高電力系統運行穩定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截止2020年底,全球累計投運電力儲能189.8GW,其中抽水蓄能90.9%,電化學儲能6.9%。我國共有149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5.6GW,其中電化學儲能3.28GW,占比9.2%。主要分布在廣東、內蒙古、江蘇、山東、安徽五個地區。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裝機規模達30GW以上。新能源和儲能融合發展成為大趨勢,2021年上半年,對新能源配套儲能比例提出具體量化要求的省份已超過十個,大多數儲能配置比例在10%-20%之間。
按照2020年儲能變流器3元/W,光伏系統3.5元/W建造成本計,配套10%儲能容量+1小時,10MW光伏電站度電成本從0.36元/KWh提高到0.40元/KWh。如按20%容量+1小時計,度電成本約增加0.07元/KWh。行業預計2022年儲能成本下降到1.5元/W,配套儲能的光伏發電綜合成本低于火電,光伏經濟性成為核心發展動力。以平均配套15%儲能測算,預計到2025年新增化學儲能規模約27GW,新增投資約405億元。
3.電網輸送體系建設和智能化水平升級
截至2020年底,我國正常運行22條特高壓線路,年輸送電量5318億度,其中可再生能源2441億度,占總輸送電量的45.9%。可再生能源電量主要為水電,受制于風光電力不穩定性,輸送電量占比僅約10%。電網消納將成為影響光伏“十四五”新增規模的關鍵因素。
電力系統擬通過各種途徑提升電網穩定性,一是提升煤電系統的靈活性改造,根據中電聯統計,煤電靈活性改造單位千瓦調峰容量成本約500~1500元。按照25%火電裝機機組靈活性改造測算,將新增43GW調峰容量,“十四五”期間投資約500億元。二是電網智能化改造,有效的改善配電網接納空間,提高分布式及戶用光伏利用率。預計將新增投資約550億元。三是建設輸送線路,“十四五”期間,電網系統規劃建成7回路特高壓直流,新增輸電能力56GW。到2025年,跨省跨區輸電能力300GW,輸送清潔能源占比50%。預計投資1500億元。
4.產業鏈對GDP增長貢獻率
光伏產業鏈對全社會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對GDP的拉動、解決就業、上繳稅收和增加外匯。按“十四五”期間我國每年新增裝機60GW,并滿足海外每年新增裝機110GW中80%市場,以2020年GDP100萬億元計,全產業鏈年均經濟增加值約1萬億元,貢獻GDP年增長率6%約1個百分點。
按照產業鏈現有用工人數80%計,到2025年可解決就業約2000萬個,增加外匯320億美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5億噸,經濟性和社會性均比較顯著。
作者:張彩麗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