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全球第一個百GW組串逆變器企業誕生記丨華為光伏十年回顧

2020-07-23 08:58:44 太陽能發電網
2013年,華為網絡能源(現更名華為數字能源)經過三年多的技術積累,光伏逆變器開始投放市場,華為的集中式逆變器在中國陸續裝了幾百MW,但在這個過程中,從客戶那里得到的反饋,促使這位華為老兵覺得必須要到項目現場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

向不可能處演進


2015年,由國家能源局主導的光伏領跑者項目啟動,智能光伏大獲成功,華為組串逆變器占比達50%以上。2016年的領跑者項目,華為的智能組串逆變器更是達到65%以上。


智能光伏以每年一個大版本的速度升級,而光伏產業全面步入數字化時代后,電網也認識到無線通訊的安全性,變得逐步開放與包容。在使用“智能光伏無線寬帶系統”之后,寧夏寶豐光伏電站項目的場站值長,最深切的體悟就是,“傳統光伏電站通信方法無法滿足我站對于業務移動的訴求,制約了電站的發展,而采用無線系統后,一個光伏電站布一個4G基站,就可以完成整個光伏電站的站內通訊,建設和運維變得簡單多了。無線幫助我們解決了復雜多樣的電站問題。”


除了帶動國內市場走向智能時代的同時,海外也刮起了“華為風暴”。


近日,華為對外公開了一則產品極限測試的視頻,除模擬臺風、極寒等極端天氣之外,還用極高的成本模擬了室外雷電測試和爆炸測試:隨著小火箭在雷雨天極速上升,一道電光劃破天際。


這種“人工渡劫”的測試,讓國外客戶看的目瞪口呆之余,也對華為產品的質量深信不疑。歐洲、日本的能源巨頭紛紛轉向華為,使其快速成功躋身一流梯隊,經過幾年市場發展,已傲視群雄,在這些市場均處領先地位。在歐洲、日本、澳大利亞這幾個對電網要求非常嚴格的國家,電網適應性是一大挑戰,對逆變器企業的實力有很高要求。而華為卻順利符合了當地電網的要求,成為了當地的首選品牌。


全球運維也是逆變器的一大挑戰,海外的人力成本更高。集中式逆變器必須要專業人士到現場處理故障,即使在國內也需要一周左右時間,而華為逆變器免維護設計,讓運維人員基本不用去現場。及時萬一有故障,現場更換,也只需要2小時。


公司本身強大的實力和專注一款產品的合力優勢,讓華為在全球主要的高端市場,均名列前茅。


在這一年起,在IHS的排名上,華為逆變器全球出貨量就開始占據第一的寶座。

不過,挑戰仍然接踵而來,客戶總會向第一名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沒有什么辦法掌握每串組件的發電能力?”


在此之前,對光伏組件場站內的檢測主要依靠工人手持EL和IV檢測工具完成的,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的檢測多為定位到故障后檢測或站內抽測,100W的組件有30萬塊組件,近兩萬個組串,占地超過2平方公里。如果用人工完成一次全面巡檢,相當于運維人員要用腳丈量數百公里的路程,期間還要一塊組件一塊組件的做測試,現場拆端子測試也具備一定危險性和發電量損失,所以全面檢測一直被視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隨著電站精益管理逐步發展,以及電站交易量增大,業主或收購方對于全面掌握電站情況渴求增大,于是難題被拋給了以解決方案著稱的華為。簡單來說就是:像手機跑分一樣給電站跑分。


華為技術團隊首先想到了IV曲線測試功能,并成功將其搭載到逆變器上。2014年,就率先與黃河水電展開聯合研發,并且做了大量的實測。


這套智能IV檢測技術通過反向供電測試組件的IV曲線,能夠識別組件隱裂、熱斑、背板失效、二極管損壞等14種常見故障。


在歷經三版升級之后,目前華為的 智能 IV 曲線已經測了全球 5GW 以上的光伏電站,檢測過的組件數量早已過千萬,基于 AI 技術的智能 IV 診斷 4.0 除了應用場景廣泛之外,速度進一步提升,15 分鐘即可完成 100MW 全站的掃描,并且支持雙面、疊瓦以及組串混裝場景。而業界馬上跟風而至,一夜之間,大部分廠家也推出智能IV診斷技術,但實際上,這個技術是建立在海量的數據積累上,沒有大數據、沒有一套先進的算法,準確度是難以保障的。


IV智能檢測的出現,即是產業智能化分水嶺,只有組串式逆變器能夠完成這一工作;同時這也是華為的技術“護城河”:IV曲線檢測的精準性,不至于漏報、誤報,則是建立在有意識的對華為已經過百GW的智能設備反饋來的海量數據經年累月的分析的。


超過5GW進行IV曲線檢測的組件不僅發電量有所保障,過程中得到的大數據也是一座寶礦。以業內一直爭論不休的背板為例,數據顯示,西部組件二極管損壞比例遠高于東部,究其原因是西部紫外線強烈,背板如果過薄或材料不過關就會出現遠比東部大得多的故障率。因此發往西部的背板應該加大強度。


此外,華為還通過大數據喂養出了“雙面組件+跟蹤系統”的最佳匹配方式。傳統的“天文算法+反跟蹤”結合GPS正時可以獲得太陽的絕對位置信息,通過使組件與太陽光入射光夾角最小來獲得相應的跟蹤角。這種算法僅考慮了散射比例低時組件正面的直射輻射,在部分場景中會出現不是最優轉角帶來的發電量損失,比如在陰天,天文算法并不是最佳轉角。而華為智能跟蹤系統,通過“感知”外界的輻照、溫度、風速等因素,結合精準的大數據和AI智能學習算法,能夠實時得到跟蹤支架的最佳轉角,雙面組件壓抑的潛力得到充分釋放,從而保障電站最佳的發電量。


至此,AI實現了跨界,完成了“海量場景+專家經驗+跨域融合”的最后一步。而在AI的幫助下,光伏電站的潛能被挖掘釋放。


2019年,全球第一個百GW組串逆變器企業誕生。用了十年,華為創造了一個產業奇跡。

 



作者: 來源:華為 責任編輯:jianping

太陽能發電網|nj-bjj.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