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和成本是石頭形狀,決定喝水效率,在當前市場倒逼產業鏈價格不斷下降的時代,規模和成本的重要性大為增加,喝水太慢就意味著將被淘汰。
規模與成本緊密相關,2019年持續的擴產熱潮目標直指成本降低,搶占市場份額。同時,只有具備低成本的新產線不斷投產規模才可維持并擴大,成本偏高的舊產線則進入改造、關停期。
表2 2019年部分企業擴產規模匯總
通過擴產,使用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后發優勢顯著,對舊產線構成降維打擊。就在2020年第一天,成功在A股上市的晶澳科技宣布了66億元的擴產計劃,包括5GW電池和10GW光伏組件。
未來,潛在新技術具備的壓倒性優勢也可能輕易繞過高大的壁壘,領先者的危機一直都在。
面對危機,健康的烏鴉適應能力強,保持健康的秘訣之一就是不斷降低成本,維持較高的利潤。
隆基具備業內最佳的控制成本能力,在工廠初始投資成本和產品成本上優勢明顯,毛利率和凈利率行業領先。2019半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前6月硅片非硅成本又同比下降31.75%。
圖5 典型企業年毛利率變化(*為集團公司財務數據)
圖6 典型企業年凈利率變化(*為集團公司財務數據)
影響喝水的其他因素
受國內政策和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的影響,曾經主要依靠國內光伏電站投資和工程建設(EPC)的企業如今風光不在,振發集團目前深陷債務泥潭,橫空出世的中民投2019年爆出債務違約。而堅持穩健推進電站建設和投資的企業,如阿特斯、正泰,業務均覆蓋全球。同時,工程外延不斷擴大,電站長期運維業務成為重要組成部分。
曾吸引眾多規模化企業涌入的戶用電站業務2019年也冰火兩重天,對于高調進入戶用的不少傳統光伏企業來說,預期中的高利潤、高營收、高附加價值都未出現,除個別企業堅守外,大量正規軍退出,本地化個體商戶成為市場主角。
2019年,國有資本加快了進入光伏產業的腳步。國有資本對民企收購重組明顯增多,部分光伏電站權屬也歸于國有,困境中的興業太陽能、中電光伏、茂碩電源等民營企業有望迎來轉機。國有資本對光伏制造與電站建設的投資力度不減,平價時代依然是光伏電站開發的主力。
國發能研院、綠能智庫認為,國有資本的不斷注入有利于紓解新時期光伏產業資金困境,有利于維護國內光伏市場規模。但民企在光伏制造領域的優勢依然無法撼動,未來的光伏市場將是國、民長期共舞、優勢互補的格局。
回顧2019,到處都是竭力找水的身影,我們應該致敬這些辛勤的烏鴉。展望未來,適應了新環境的烏鴉們2020年依然會努力找水喝、多喝水,只是速度會更快、競爭會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