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太難了。車主們動不動就碰上續航縮減一半,單寡頭格局將一些小電池企業送到了破產邊緣,汽車廠們爭破頭皮才能搶到更多的電池訂單。
近日,一則歐拉IQ車主圍堵4S店門口進行維權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據了解,這些車主大多從事著網約車司機的職業,放棄自己的賺錢時間堵在4S店門口,因為電動車電池縮水太嚴重,導致他們的工作收入受影響。
同樣的情況,之前也出現在湖南數十位購買了廣汽新能源車的網約車司機身上。他們表示,購車時宣傳寫著續航里程500公里,然而測試之后,發現該車跑了263公里之后,只剩下37公里的續航,與標注的里程數不符。
新勢力車企威馬汽車8月份也接到大量投訴,稱“EX5 400只能跑300公里”。雖然威馬后來給出了幾種補償方式包括現金權益、付費升級電池包等等,但不少車主還是憤怒表示,拒絕威馬的“關懷方案”。
消費者不好過,電池廠商也沒好到哪里去。比克電池今年便先后將眾泰和華泰汽車告上法庭,訴求二者支付6.21億元和2.63億元應收賬款。11月,曾創造1681倍凈利增速傳奇的2017年還排名全球第四的鋰電巨頭——沃特瑪直接步入了破產清算。有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已經有大約20家動力電池企業告別了市場。
小企業面臨破產,大紅大紫的寧德時代也有它的煩惱。寧德時代3季度財報顯示,其在Q3實現銷售收入125.92億元,但預收款達到了令人震驚的72.12億元,預收款占營業額的比例為57.3%?梢韵胍姡谡麄車市環境下滑背景下,大部分供應商都飽受廠商拖款的困擾。
似乎,那些跟動力電池打交道的人們,日子都不太好過。
廠商們也不好過。據電池中國網統計,今年召回的新能源汽車中,有18.68%是因為動力電池問題。用北汽新能源管理層的話說,“公司之所以面臨召回風險,就是因為去年將很多訂單給了‘B供’(二級的電池供應商)!
如果像北汽新能源所說的那樣,風險主要來源于“B供”制造商。那么,選擇有“動力電池獨角獸”光環的寧德時代作為唯一合作方,會不會好過一些?
然而,情況也并沒有好太多。
1、被供應商“騎在頭上”的廠家們
今年1-11月,寧德時代的電池裝機量為26.38GWh,超過市場總裝機量的50%。
2019年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TOP10企業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寧德時代是沒有多少“露臉”機會的。在三元鋰電池被普遍認可之前,比亞迪才是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的老大,而他主攻的是磷酸鐵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最大的優點是安全性高,使用壽命也很長。深圳出租車市場曾經在2010年投入850臺比亞迪E6運營,至今累計總行駛里程已經突破了3億公里,仍然運行良好。
可是,磷酸鐵鋰電池有個最大的短板,就是能量密度低,續航里程偏短。
而寧德時代選擇的技術,是一開始還不算主流的三元鋰電池。這種電池的優點是續航能力十分優秀。正是這一點,為寧德時代最終鎖定了勝局——因為后來的補貼政策,是向高續航里程車型傾斜的。再加上2015年開始,工信部制定了“動力電池白名單”,而這份白名單上,清一色都沒有外國的動力電池企業,由此奠定了寧德時代的單寡頭地位。
如今寧德時代的合作車企已經超過了20家,長期處于被“爭搶”的狀態。
車和家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想便曾說過,“寧德時代都是車企董事長到它們那排隊去要電池。”
盡管寧德時代的產能利用率已經無限接近90%,但還是有車企不能及時從寧德時代拿到電池。今年前兩個月,北汽新能源銷量遭遇斷崖式下滑,主要原因就是寧德時代沒有及時供應上電池。
過高的市場集中度,使得整車企業與寧德時代在談判的時候,處于被動的地位,但又不得不對現實妥協。這導致的結果是,寧德時代擁有高達34%的毛利率(2018年數據)。
這是一個過高的毛利。通常情況下,燃油車企業的毛利率僅有15%左右。電動車企業如果沒有補貼,再加上40%左右的成本都花到了電池身上,他們可以說沒有任何毛利可言。
據北汽新能源2018年年報,其2018年營收為164.38億元,同比增長43.02%;但扣非后的凈利潤為-7.29億元。再看看寧德時代的季報吧,寧德時代2019三季報顯示,其Q3凈利潤34.64億,同比增長45.61%。
在與動力電池的博弈中處于下風的,不僅僅是中國廠商,還包括大眾這樣的制造巨頭。
2019年2月底,德媒爆料,由于大眾試圖要與SKI合資共建動力電池工廠,LG化學惱羞成怒,以斷供作為威脅,要求大眾停止與SKI的合作,大眾不得不暫時“屈服”。
2019年4月19日,奧迪臨時調整了2019年的電動車奧迪e-tron的生產計劃——由55830輛減少至45242輛,就是由于LG化學動力電池供應的問題。
如果說連大眾這樣的強勢的制造商都處于弱勢的談判地位,其他電動車制造商的處境可想而知。
特斯拉也許是個例外。今年,松下發布二季度財報稱,其松下北美工廠仍處于虧損狀態。但是,營收同比下降的特斯拉,其三季度財報卻出人意料地盈利了1.43億美元。特斯拉對盈利的解釋很模糊,業界的解讀也不甚統一,但經常給松下打電話要求降價的馬斯克應該很清楚,利潤提高是來自哪塊。
但盡管松下并沒有喝到一口湯,馬斯克還是覺得松下電池太貴。從他的角度,要造出一臺“人人都買得起的電動汽車”,電池必須還要進一步降價。后來,才有我們看到的,國產特斯拉選擇了兩個供應方,除了松下這個老朋友,還有一個是LG化學。
當然,從另一面我們也能看到,國產Model 3進入補貼名單,預示著國內動力電池的單寡頭格局可能會被打破。不過,這并不意味主機廠能取得實際性的話語權,因為他們要面對的仍然是那個巨大的難題——電池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