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關注| 美國禁令與華為極限生存簡析

2019-05-20 08:13:42 太陽能發電網
極限情況下,華為至少可以做中國本土以及少部分國家的生意。雖然落后美國,但中國所有的芯片都有布局,有了火種。
3:華為的核心元器件供貨問題—臺積電問題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華為對于斷供的極限情況,已經做了多年的完整的布局,一些芯片美國供應商占據了統治地位和份額的產品,例如FPGA,DAC,ADC, DSP等等,很多人懷疑華為沒有應對方案。


這是完全錯誤的,以上芯片國內都有廠家可以設計,華為自己也有相關的布局,只是性能不如美帝同類產品。實際上,華為高管的多次講話里面,已經把“業務連續性”作為公司生死存亡的戰略目標。


華為這么多年的戰略布局,從來都是能出人意料,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提前數年布局,像上述的大類芯片,華為在多年里,尤其是在去年中興事件爆發之后到現在已經一年多,卻毫無動作的可能性為零。


一個是從系統設計上,通過不同的路徑規避和減少美系芯片的使用,最為明顯的就是AI芯片,目前市場上就有FPGA, GPU和ASIC等不同實現方案,不同的方案對美國的依賴度是不一樣的。


一個是通過備貨,為切換供應商提供緩沖時間,從第一供應商切換到備份供應商和自有芯片,一定會帶來性能的下降和產能的空白期,因此需要備貨緩沖。


華為已經針對不同類型的重要元器件分級,分別給予不同的備庫存時間。根據《日本經濟新聞》5月17日的報道,據歐洲、亞洲等數家華為供貨廠商的相關人士介紹,對不可替代的美國企業的半導體等,華為確保了6~12個月的庫存。


實際上我合理的推斷,華為除了自己備貨以外,也讓各種合作伙伴備了庫存,這個是很好理解的,很多芯片并不是由手機或者通信廠家直接從芯片廠購買,而是從各種分銷商合作伙伴處購買,為了共擔風險,各種分銷商也會備庫存,因此華為的實際備貨周期是大于6-12個月的。


華為目前的產品的芯片布局里面,是優先保證核心和戰略產品的供應,而對在華為體系里面占比非常小的產品,則會受到很大影響,最為典型的是華為的筆記本電腦,其實現在發展非常好,2018年銷量猛增400%,按照這個速度,華為會很快成為全球筆記本電腦的主流供應商,聯想過幾年會比較危險。


但是目前筆記本電腦的英特爾CPU,華為暫時找不到替代品,同樣的還有windows,不過華為完全可以銷售不帶windows的電腦,由消費者自行安裝。


不過不管怎樣,由于英特爾CPU的不可替代性,因此華為筆記本電腦業務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很大影響。


相比之下,華為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體系的ARM架構和操作系統自主性就沒有問題。


相比之下,最大的風險是來自于臺積電,甚至三星的存儲器都沒有那么讓人擔心,臺積電的7nm制程芯片,為華為旗艦機P30系列等大量供貨,如果停止出貨,將會對華為旗艦機的銷售造成毀滅性影響,華為旗艦機在庫存消耗完后將無法持續生產。


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在過去的數年里面采取了重心側重于公司盈利的做法,充分利用和開發成熟制程保證持續盈利,導致先進制程的進展比較緩慢,這種做法對于公司經營和員工報酬是有利的,但是對于國家安全確是不利的。


幸而這種局面在2017年Q3梁孟松加盟后得到改變,14nm制程今年已經可以量產,12nm今年一季度已經在客戶導入中,而7nm工藝也已經在研究中,中芯已經完全改變了戰略方向,全力沖刺先進工藝制程。


2019年5月初,中芯國際發布了一季度財報,聯席CEO趙海軍、梁孟松也分別針對運營及技術發表了看法。“過去兩年以來,公司處于調整期。透過優化和改革,提升內在實力,研發顯著提速。我們積蓄的能量和競爭力,將加速我們接下來追趕產業發展新趨勢的步伐,迎合宏觀市場機會的到來,有望走出調整期,加速我們的成長。”


非常明確的說明,過去兩年的調整中芯國際已經完全的把先進工藝作為主攻方向。


因此中芯未來財報的盈利水平,可能不會很好看。


在中芯國際2019年發布的《致股東的信》里面,明確提到“2018年全球收入約33.6億美元,同比增長8.3%;來自于中國區的收入(不包括技術授權收入)同比成長了24.3%。”


二零一八年是加速研發之年。我們在研發上的投入超過六億美元,占營收比例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特別感謝研發部門同事夜以繼日的努力,我們在先進制程研發方面取得了喜人的突破性進展,顯示我們的研發效率得到長足提高。我們已經完成了28納米HKC+以及14納米FinFET技術的研發,并開始相關客戶導入的工作。預計于二零一九年內實現生產。


根據2019年5月發布的第一季度的財報,中芯國際更進一步到了12nm階段。


中芯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梁孟松博士說:“FinFET研發進展順利,12nm工藝開發進入客戶導入階段,下一代FinFET研發在過去積累的基礎上進度喜人。


關于14nm和12nm的不同,梁孟松指出,12 nm 是 14 nm 微縮版本,比較12 nm 工藝與 14 nm 工藝,12nm 在表現上功耗減少 20 % 、效能增加10 % 、面積減少 20 %,兩個工藝有部分客戶重疊,預計在消費性、中端手機 AP 等應用都會有需求。


請注意這個中端手機處理器,業界基本上確定中芯國際14/12nm的第一個用戶就是華為海思。


那么14/12nm是處于什么水平呢?2016年10月華為發布的麒麟960使用的就是16nm工藝,搭載在2016年10月發布的旗艦機Mate9和2017年2月發布的P10上面,我現在使用的手機就是mate9,已經兩年多了,至今仍然流暢。當然在同樣的時間段里面,我老婆已經換了2部手機了,所以靠中年男人刺激消費是不行的。


目前市面上仍然有搭載麒麟960的華為手機銷售,例如Nova2S,目前6G+64G售價1600元。


也就是說,目前中芯國際的工藝水平即使今年順利量產,也只能夠支撐中低端手機的銷售。


中芯國際盡管“下一代FinFET研發進度喜人”,這個下一代是10nm還是7nm其沒有透露,但是其到量產,趕上目前臺積電的水平也還有幾年的時間。


美國人必然會給臺灣地區和臺積電壓力,這就非常考驗臺積電管理層的判斷水平了,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臺灣地區和臺積電能否做出正確的選擇?


從目前的情況看,臺積電在5月17日晚上率先表示:


內部已建立一套完整系統,經初步評估后,應可符合出口管制規范,決定不改變對華為的出貨計劃,將繼續出貨華為;不過,后續仍將持續觀察與評估。


至少表明其態度是積極的,由于臺積電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也發行了ADR(存托憑證),因此美國人是否把在美股掛牌的公司也納入美國企業的定義,這是風險點。


臺積電最終會不會迫于美國壓力,取決于其政治智慧。


中芯國際在2017年開始布局7nm研發,到現在才2年不到,其7nm研發成功并且量產,還有至少兩三年時間,有梁孟松的加盟會加速,但是這幾年的空白期,華為旗艦機是需要高度依賴臺積電的,目前來看臺積電是華為的最大變數和風險。


當然極端情況下,如果臺積電在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壓力下,做出了追隨美國的歷史選擇,華為的手機部門會遭受重大挫折,但是至少中低端手機還可以依賴中芯國際的14nm/12nm繼續生產。


 



作者:寧南山 來源:華爾街見聞 責任編輯:jianping

太陽能發電網|nj-bjj.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