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市交通用能畫像
交通用能總量特征
我國城市交通用能總量逐年上升。我國城市交通用能由2012年的3.26億噸標準煤,增長至2016年的3.97億標準煤,在城市能源消費中的占比由2012年的9.8%上升至2016年的10.7%,增加近1個百分點。
私人汽車迅猛增長是城市交通用能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08-2016年,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增長1.35億輛,私人汽車貢獻了其中的1.28億輛,約占汽車保有量增長的94.8%。據估算,2012年-2015年城市交通用能增量中,私人汽車用能增量分別貢獻了34.0%,43.2%,57.5%及42.3%。
交通用能結構特征
天然氣、電力等清潔用能的比例升勢初顯。從2011年至2016年,交通領域中的天然氣用能占比從2.0%提高至3.0%,提高1個百分點,電力用能占比從0.8%提高至0.9%,提高0.1個百分點。
電動汽車發展迅速,充電設施基礎設施建設世界領先。我國電動汽車產業開始由導入期進入成長期。2017年,我國電動車銷量77.70萬輛,比2013年增加43倍,純電動汽車保有量接近150萬輛,其中純電動乘用車保有量80.1萬輛。2017年底,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達到21.4萬根,私人充電樁數量23.2萬根,車樁比達到3.8:1,充電設施建設運營數量全球第一。
交通用能能效特征
治理擁堵能耗對于提升城市交通用能能效不容忽視。2017年,我國26%的城市通勤高峰處于擁堵狀態,55%的城市處于緩行狀態。機動車低速條件下運行的單位里程能源消耗是正常行駛速度條件下的3倍以上,緩解和預防城市交通擁堵對控制城市能源消費總量具有重要意義。
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率對于提升城市交通用能能效不容忽視。研究數據表明,城市公共交通的人均能源消耗約為私人小汽車的1/4。我國大部分城市居民出行的公交分擔率處于10~30%之間,距離國際上公交分擔率較高的城市50%~60%左右的水平有較大差距。按照目前我國城市用能結構及公交分擔率估算,城市公交分擔率每提升1%,可以降低城市能源消費量萬分之七至萬分之八。
40個樣本城市畫像
《中國城市能源報告(2018)》選取了40個城市作為研究樣本。40個樣本城市能源消費總量占全國城市能源消費總量的37.4%,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33%。樣本城市涵蓋不同行政級別,包含4個直轄市、11個副省級城市以及25個地級市;覆蓋不同資源稟賦,9個城市屬于資源型城市,31個屬于普通型城市;覆蓋不同發展階段,15個城市處于工業化中期、14個城市處于工業化后期、11個城市處于后工業化階段。
城市能源變革短期進展特征
樣本城市能源變革均取得積極進展,但不同城市的變革速度與水平存在著不平衡。聯合研究團隊開發了專門的城市能源變革進展指數反映城市能源變革的進步程度,采用的指標體系包括能源基礎設施、能源消費、能源供給、環境改善、能源結構、能源效率等方面共計34個指標。
用城市能源變革進展指數衡量2013年-2017年40個樣本城市的能源變革進步程度,結果表明各個樣本城市都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40個樣本城市整體衡量,年均增長6.8%。2013年-2017年,能源變革進展最顯著樣本城市五年累計增長73.3%。
城市能源基礎設施提升明顯,可再生能源發展爆發式增長。40個樣本城市人均能源基礎設施投入5年累計增長57%,節能環保預算支出占公共預算支出比例累計增長34%,城市供電可靠性、燃氣普及率等方面能源變革成效顯著。40個樣本城市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總體呈爆發式增長,清潔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均實現不同程度提升。
城市能源變革長期演進特征
工業化中期和后期城市具有更大節能潛力。2017年,處于后工業化時期的樣本城市重點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值用能下降率在10%以內窄幅波動,表明城市主要用能消耗強度趨于穩定;處于工業化后期的樣本城市重點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值用能下降率波動范圍明顯大于后工業化時期樣本城市,處于工業化中期的樣本城市波動最大,表明能源消耗具有更大下降空間。
后工業化城市能源與經濟脫鉤趨勢顯現。1995年-2016年,處于后工業化時期的樣本城市北京能源消費總量和GDP總量增速逐漸趨緩,并且能源消費總量環比增速低于GDP環比增速、波動較小并趨于穩定,說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存在“弱脫鉤”特征。特別在2005年,北京的能源消費總量環比增速小于0,能源與經濟的關系處于“強脫鉤”狀態。
城市能源變革動力特征
城市能源變革動力需要賦能。運用能源技術、能源政策、管理支撐等方面 8 個指標對 40 個樣本城市進行能源變革動力評價,北京、蘇州等 4 個城市得分在 70-81 分之間, 15 個城市位于 60-70 分之間, 21 個城市的城市能源變革動力得分不足 60 分,超過半數。城市能源變革動力需要進一步培育,特別是在技術賦能、政策保障、管理創新方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