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我國光伏產品開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此過程中也受到來自歐美等各方“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挑戰。我國光伏產業界在積極主動開展應訴的同時,也在加強內功修煉。
一是注重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布局優化,不斷提升生產能耗、產品質量和轉換效率,另一方面根據產業鏈不同特點優化生產的國內布局,以不斷降低生產成本;
二是啟動國內市場,大國大市場一直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國內市場的啟動可有效避免產業受到海外市場大幅波動帶來的巨大影響,也可通過市場商業模式創新更好開拓國外市場;
三是優化生產全球布局,采取主動“走出去”,在全球成本洼地或市場集中區域建設生產工廠,以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和更好接近市場,以此開辟新的貿易通道。光伏產業在近10年的貿易戰中,越發奠定我國光伏產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地位。
堅持市場帶動,掌握光伏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40年來,我國在充分利用國外市場基礎上,也在積極擴大內需,早期主要將光伏應用于消費品電源以及偏遠地區供電,解決用電“剛需”問題。
近十年著主要通過“金太陽”示范工程、特許權招標、規模管理等渠道,促進國內光伏市場規模化發展,以確保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和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市場的推動方式也從初始投資補貼向上網電價再到現在的可再生能源綠色證書+配額制等探索轉變。
同時也在積極推動光伏應用模式創新,推動光伏+與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如“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等復合應用模式,再如光伏治沙、光伏扶貧、光伏養老等,以充分發揮光伏的社會環境效益。
同時,光伏產品也開始作為移動能源產品,在共享自行車等地方充分應用,極大擴大光伏應用的廣度和深度。
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引導企業“走出去”。
鼓勵光伏產品出口,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發展壯大我國光伏產業。截至目前,我國光伏產品已出口至180多個國家或地區,光伏組件累計出口量達到118GW以上。推動龍頭光伏企業優化產能全球布局。
目前,已經有近20家光伏企業在馬來西亞、德國、美國等18個國家或地區海外設立制造工廠,已建成電池和組件產能超過5GW。支持企業在海外開發光伏電站,包括開展EPC工程、合作開發光伏電站等。支持光伏企業通過海外并購等方式,快速切入國際市場。
轉變發展理念,推動光伏企業轉型升級。
光伏龍頭企業紛紛將視野轉向新興生產經營領域,加速從單純的光伏組件制造商向為客戶直接提供光伏電站建設整體解決方案轉型。如部分企業不斷向金融、投資領域延伸,在電站資產證券化、碳金融、新能源等方面探索開辟新的利潤空間。
△太陽能發電路徑呈現多樣化,我國首個大型商業化光熱電站中廣核德令哈項目建
過去十年,多晶硅產量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0%,太陽能電池產量年復合增長率達一些企業開始向能源互聯網領域拓展,通過多能互補等方式,拓展光伏應用。部分光伏制造企業借助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企業進行技改,推動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變,通過智能制造,推動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總之,通過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光伏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整體環境已經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為中國光伏產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相信,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是美好的,我們祝愿中國光伏產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續寫往日的輝煌。
(作者系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