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億元估值
江蘇中能100%股權的估值預計不超過人民幣250億元,依此計算,上海電氣籌劃收購江蘇中能51%股權的估值預計不超過人民幣127億元。
如果以一半的現金對價,則保利協鑫將獲得63.5億元的現金。但這并不是結束,在此之前的2017年11月,公告了太平金融將牽頭成立基金斥資80億港幣入股協鑫新能源。
也就是說,如果不計入企業自身的經營現金流,光是從這兩筆交易中,保利協鑫及其附屬企業即可收納158億元港幣的現金。
如以上列表顯示,江蘇中能的估值是250億元,協鑫新能源的權益值是35億元,353MW光伏電站的資產估值約是10-15億人民幣,加上其它投資與現金,保利協鑫的估值應該在305億元。
甚至如果考慮到交易后,江蘇中能只計入49%的權益,其市值也應是182.5億。問題在于,182.5億元的估值是否合適呢?
作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企業,保利協鑫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企業、全球最大的硅片生產企業、旗下的協鑫新能源是全球第二大光伏電站運營企業。
數據顯示,2017到今年年底,江蘇中能多晶硅產能為7萬噸,而至2018年將達到12萬噸,占據我國多晶硅產能的接近一半的水平,并遠遠超出第二名的德國瓦克的7.6萬噸。
除了硅料,中能硅業去年硅片產出達24GW,也為全球第一,占據全球硅片的1/3產能;而在太陽能電站領域,協鑫新能源2017年底裝機容量近6GW,為全球第二位。
更加恐怖的是,保利協鑫除了擁有規模的優勢,還有技術上的絕對領先優勢。在產的多晶硅生產技術,是使用保利協鑫的GCL工藝法,是改良西門子法,降本最多的協鑫自主研發技術。新疆廠能達到50元/公斤的業內最低成本,可以看出GCL工藝法的優勢。
除了現有工藝技術領先,保利協鑫還掌握著下一代多晶硅料和單晶硅料的工藝技術。多晶硅料的FBR顆粒硅技術,還有單晶硅料的CCZ連續直拉單晶技術,皆為全球只有保利協鑫才有的獨門技術,也是只有保利協鑫實現了量產化,具有極強的技術壁壘。
從半導體行業,保利協鑫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集成電路用半導體電子級多晶硅5000噸產能的基地,并獲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合資支持。同時已收購了SUNEDISON(原MEMC)這一當年全球第三大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專利國內首條5000噸半導體集成電路專用電子級多晶硅生產線已經投產,5月不僅出口韓國,另已向國內部分晶圓加工廠批量供貨。
故此,如果將保利協鑫以上的行業、技術優勢先進排列,輔以各個板塊的估值,在上海電氣該筆收購完成之前,保利協鑫的估值確可達到30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