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遭遇攔路虎
近年來,在光伏產業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也成為了阻礙產業長期、健康發展的攔路虎。
第一、稅費負擔是制約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頭號攔路虎
他談到,當前我國光伏產業從上游的多晶硅等原材料,到中游電池片、組件等一系列元器件的生產,再到下游的光伏發電,都被全額征收各種稅費,主要包括:25%的企業所得稅、17%的增值稅及其附加,還有海域使用費、土地使用稅、印花稅、房產稅等超過20種其他稅費,就連國家補貼的發電收入都還要全部繳納增值稅及附加和企業所得稅。如再考慮社保因素,稅費將更加驚人。根據光伏發電項目數據平均測算,企業實際繳納的度電增值稅達到1毛到1毛5分。企業獲得貸款后,利息要被全額計收增值稅且不能抵扣,但銷售收入卻要按照17%稅率計算增值稅,作為成本很大占比的利息完全不能抵扣增值稅,進一步加重了企業稅費負擔。僅從光伏發電端看,每度電的稅費已經達到1毛7分到2毛3分。事實上,各類稅費成本居高不下已成為了影響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影響其比較優勢形成,導致光伏發電需要補貼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指標管控思路與市場化交易機制和規律相悖
他認為,當前通過指標控制光伏發電規模的管制思路,既不符合也不利于市場化條件下產業的健康發展。但目前也有觀點提出希望將分布式光伏一并納入指標管控范圍。事實上,在過去五到十年,得益于中國光伏應用的蓬勃發展,產業鏈上中游新增產能不斷增加和更替,有效帶動了技術不斷革新和改進,設備不斷迭代升級,促使成本大幅降低,使得中國光伏產業贏得了全球發展先機及絕對的規模和成本優勢,讓歐美日韓等國在中國產業的巨大壓力下,幾乎失去了新舊更替、技術迭代的條件,被中國遠遠甩在身后。因此,產業適度規模化發展,促使設備、技術的不斷更新,是光伏成本不斷降低的關鍵因素,無論集中式還是分布式都應在條件具備時停止指標管理,倘若一味用指標壓制發展規模,成本下降速度將大大減緩。
2020年前后可實現平價上網 補貼不會無限擴大
他還指出,近十年來,光伏發電成本已下降了90%,全面實現平價上網的曙光已經出現,補貼并不會無限擴大。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表示,力爭在2020年實現光伏發電用電側平價上網并盡早實現發電側平價上網;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報告顯示,我國光伏發電更大規模應用后,在2020年前后即可實現平價上網、不再需要補貼,此前已建成項目的補貼將在2022年至2025年間達到峰值,補貼金額在1000-1750億元之間。據統計,從2008年到2017年,國家共計為煤電脫硫脫硝補貼了超過1萬億元,平均每年的補貼都在1000億元左右。為了從根本是破解我國霧霾問題,兌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作出的莊嚴承諾,實現我國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保障光伏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國家完全有理由、有必要、也有能力支撐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需的這部分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