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勇在京宣布,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電力行業)》(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印發標志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完成了總體設計,并正式啟動。 張勇說,方案明確了我國碳市場建設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原則,明確了將
“多方考慮、平衡之后達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澎湃新聞:是不是可以認為選擇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這個時間節點不是一個偶然,而是必然?
李俊峰:選擇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首先,2016年《巴黎協定》要生效,2018年要進行初步盤點,試評估《巴黎協定》的效果,而中國總要做些事情。所以選擇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來證明中國在切實履行以實際行動實現其承諾。習近平主席幾次表示中國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巴黎協定》的執行,要全面地履行自己的承諾。因此這是選擇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我們從2013年就開始了市場化的改革。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市場化改革作為深化改革的總基調,即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啟動碳市場的目的就是讓市場在碳排放這種資源的分配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因此,選擇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也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三,我國從2013年開始到2016年進行了三年的市場化改革,有了一些比較成功進展,同時也面臨外來壓力,一些國家質疑我國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是有不完善之處和問題,但是我們在嘗試、我們在努力,所以我們要推動市場化的改革,即便是碳減排這樣比較難以市場化的領域,我們都要去嘗試市場機制,表明我國在市場化改革的道路上是認真的、努力的,也是砥礪前行的。
澎湃新聞:2016年發布的發改委文件中提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階段將涵蓋八個重點排放行業,但現在只納入電力行業,是否意味著碳市場推動過程中有很多困難?
李俊峰:市場經濟的建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在整個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還面臨著很多的阻力和困難需要克服。
首先,在所有改革中,電力系統改革是比較早的,2003年開始實施了廠網分開,2015年的九號文就提出“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改革新思路,因此把電力企業,特別是發電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時機比較成熟。
第二,電力系統的碳排放統計和數據相對比較完整、透明,在交易規則上比較可靠可行。
第三,制定電力行業與碳減排相關的技術標準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些。電廠在哪兒都一樣,但餐飲業就完全不一樣了,山東人做饅頭和江蘇人做米飯完全不是一回事。在技術考核的標準上,電力系統技術標準比較統一,所以首先把電力行業拿入全國的碳市場運行,以此也可以在碳市場設計及管理等方面積累更多的經驗,為其他行業的進入奠定基礎。
中國太大了,有各種各樣的矛盾需要解決,在做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其技術及管理水平,同時扎扎實實地做好其他行業進入全國碳市場的準備工作。電力行業早在2008年就有了基準線,其他行業還沒有,但它們可以參照電力行業,把基準線、把排放標準、定額、核算搞清楚,大家取得共識,做好了準備工作,做到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
澎湃新聞:國家發改委在啟動全國碳市場之前,已經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李俊峰:準備工作包括配額分配,選擇交易所,選擇注冊登記系統,進行壓力測試,調研包括哪些行業可以做、哪些行業還不成熟,也和地方政府進行了廣泛的溝通,也在部門之間進行了溝通。
中國確實和普通的市場經濟國家不一樣,我們各種各樣的機構很多,比如企業有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國企還有央企、地方國企;我們有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比如民航加入了國際航空聯盟,要面對國際競爭,我們的電力行業是全國范圍內的競爭,還有一些行業是地區內的競爭。對于不同的行業,我們都進行了大量的調研、溝通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工作。
目前只將電力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方案,可以說這個方案在目前來說是一個比較穩妥的方案。此次為什么沒有把八大行業納入全國的碳市場?為什么還要進行試運行等,這都是大家經過了多次溝通、考察研究、平衡之后達到的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根據事權劃分明確中央和地方責任”
澎湃新聞:過去四年,七個試點地區碳市場有哪些得失?
李俊峰:首先這是一項非常有益的嘗試。這七個試點省市都進行了很好的嘗試,嘗試結合市場手段和政府作用,對規則制定做了很好的安排,為全國的規則制定,如何規范市場,政府到底能做什么等問題取得了經驗。這些經驗也吸收到這次全國碳市場的規則制定中來。
第二,通過七個試點省市碳市場的運行,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不論是交易、盤查、核算、管理等方面,我們都建立了一支很成熟的隊伍。雖然這支隊伍用在全國碳市場上還存在不足,但總而言之通過三年多的試點,我們培養了一批人才。
第三,通過七個試點省市碳市場的運行,也使得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能夠被大家慢慢理解并已形成了共識,大家都覺得通過市場機制可以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其是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從過去的抵觸不接受,到現在大家都期盼著國家發改委盡快啟動全國碳市場,希望國家加快進度。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啟動碳市場是一件好事情,由此可以看出試點的作用功不可沒。
澎湃新聞:很多分析指出,在碳市場建設當中有幾個關系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低碳的關系,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還有公平和效率的關系,試點市場和全國市場的關系。你怎么看這些關系的處理?
李俊峰: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在國際上,我們經常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那在我們國家區域之間的不平衡也必須考慮周全。同時也要注意長期發展和短期發展的平衡問題。因為減碳是一個長期目標,是20年、30年、50年的目標,對當下的經濟不能造成損害,同時又要有利于長期的發展,所以在技術和機制方面都要取得平衡。
從經濟發展角度,我們說是空間上的平衡,同時我們還有時間上的平衡,就是現在和未來都要考慮到位。
碳市場是全國性的,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責任都在地方,碳減排的責任也在地方。那么這就要根據事權劃分,明確地方政府的責任和中央政府的責任。
但減排的重要行為是在企業,在這種背景下,必須處理好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政府不能橫加干預,但是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監管市場和規范市場,也要讓企業在市場這個大海里自由游泳。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是各級政府制定各項政策必須統籌考慮的問題,碳市場的建立,也必須綜合考慮效率與公平的問題。
至于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問題,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其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找出最佳平衡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兩者缺一不可。
七個試點碳市場和全國碳市場之間,如何把好的經驗放到全國碳市場的運行中,把不好的做法或者有缺陷、不完美的東西剔除出去,這是我們開展試點的任務。所以說,我們要認真總結七個試點碳市場的經驗,并且在試運行過程中逐步納入,逐步調試。
作者:盧夢君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