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發電企業已經意識到,可再生能源在未來必定需要擺脫現有激勵機制,綠證交易制度才是行業發展的大趨勢,綠證收入很可能成為發電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綠色電力實行自愿認購交易,但自愿行動是一個長期過程。出于自愿,購買者動力不足,難以成為綠色電力的消費主力!蓖鹾2▽缑嫘侣動浾叻Q。
楊璞對記者表示,企業或者個人購買后,只是獲得證書以證明其對綠色電力發展的貢獻。為了提高購買者的積極性,在激勵政策方面需要加強。“目前綠證的購買者多為能源企業或者是從事能源工作的個人,如何讓非能源行業的群體知曉綠證購買平臺,并購買綠證,還需要在宣傳上多下功夫!睏铊闭f。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低碳節能事業部副總經理楊小山在調研后發現,社會公眾對綠電、綠證等概念不太清楚;個人用戶參與綠色電力消費的動力不足;對于企業用戶缺少外部激勵,也缺少內部驅動。
“企業購買者的數量并不多,一方面是中國的綠證價格相對國外比較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還在觀望。看這項政策能夠為企業帶來什么樣實質的好處!眹铱稍偕茉葱畔⒐芾碇行牟┦堪赵诰G證研討會上表示。
雞肋“綠證”?
按照規定,綠證的價格不能高于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風電綠證價格一般不超過0.26元/千瓦時,光伏綠證價格一般不超過0.55元/千瓦時。風電、光伏發電企業售出綠證后,相應的電量不再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的補貼。對于申請核發綠證的發電企業,表面上并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風電的裝機和發電量多于光伏發電,成本也低于光伏發電。因此以風電發電量核算綠證更便宜。
綠證交易制度在國際上是一套成熟的清潔能源市場機制,在荷蘭、美國、澳大利亞、瑞典等發達國家被廣泛使用。在這些國家,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包括“強制配額”和“自愿認購”兩種機制,通常為兩者并行,更多則是以配額考核制度為主。
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政策是指國家或地區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市場份額做出強制性的規定,能夠真正識別出綠證交易的買家主體。
中國從2010年起同步開展了配額制的研究,截至目前尚未落地,仍停留在發布征求意見稿階段。業內擔心,此時開展綠證交易,綠證制度會成為“雞肋”。
在楊小山看來,現階段的綠證交易,更多的是對綠證制度的探索,將“綠色電力證書”這個新概念引入公眾視野,增強公眾對可再生能源、清潔發展的認知,同時將綠證作為消費綠色電力的權威證明,吸引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個人參與綠色電力消費。
“同時也是為綠證強制配額交易積累證書核發、交易組織、資金監管等工作經驗,奠定基礎!睏钚∩秸f。
從目前申請核發綠證的發電企業數量上看,越來越多的發電企業已經意識到,可再生能源在未來必定需要擺脫現有激勵機制,綠證交易制度才是行業發展的大趨勢,綠證收入很可能成為發電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曾公開表示,在2020-2022年期間,中國風電要基本實現擺脫補貼。
中國可再生能源目前執行固定電價制度,給予可再生能源相應的補貼。但隨著新增裝機規模的擴大,補貼資金缺口將越來越大,這種制度將難以為繼。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經超過700億元。以規劃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預測,到2020年,補貼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到2000億-3000億元。
綠證制度的出現,實際上是為了幫助填補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缺口。對發電企業來說,該機制允許它們在正常結算電費的基礎上,通過出售綠證獲取額外收益。
“如果補貼長時間無法到位,將對發電企業帶來直接的財務成本壓力。”楊小山說,“發電企業如能提前申請綠證并以相對合理的價格售出,可提前收回現金流,迅速獲得收益或繼續投入生產,同時也規避了遠期貨幣的貶值風險!
綠證交易還把發電企業從幕后被動等待補貼的角色,推到了與電力用戶進行交易的一線。艾琳表示,在這種新的模式下,新能源企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除了能夠獲取收益來緩解財務壓力,而且能通過對有需求的大用戶加綠證捆綁銷售的模式,跟蹤政策措施,來調整營銷策略。
作者:張慧 蔣瑜沄 來源:界面新聞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