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生時的踉踉蹌蹌,遭受“雙反”調查時的舉步維艱,再到近年來多項技術領跑全球行業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到來之際,回望過去5年的發展歷程,相信每個光伏行業從業者的心頭都會涌起一陣感慨。
8月4日,國家能源局對我國光伏發電行業2017年上半年建設運行信息予以公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
16%和16.8%———市場準入門檻再次提升
“企業只有加強技術投入、產品創新,才能獲得主動發展,否則就只能在別人后面追趕。”正如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所說,伴隨行業發展的逐漸深入,當國家“有力的手”日漸遠去,通過技術的不斷精進提升利潤空間,已成為光伏企業能夠保持較快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日前,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認監委聯合印發《關于提高主要光伏產品技術指標并加強監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要對電池組件市場準入標準中的光電轉換效率指標及“領跑者”技術指標進行適當提高。
《通知》要求,自2018年1月1日起,多晶硅、單晶硅電池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市場準入門檻將分別提高至16%和16.8%。2017年建設的先進光伏發電技術應用基地(俗稱“領跑者”技術基地),其采用的多晶硅、單晶硅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提高至17%和17.8%,同時,“領跑者”技術基地采用的多晶組件和單晶組件,一年內衰減率不得高于2.5%、3%,后續年內衰減率不高于0.7%。
之前公布的《意見》已明確表示,到2020年,原則上不再支持建設無技術進步目標、無市場機制創新、補貼強度高的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埋首技術革新以在光伏領跑技術基地項目投標中贏得更多建設規模,幾乎已成為光伏企業發展集中式電站的唯一出路。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將行業創新的范圍再次拓展,從單純的技術升級擴大到了整個行業發展方式的變革。《意見》指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理念,創新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模式。鼓勵結合社會資本投資經營配電網、清潔能源局域電網和微電網建設,促進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
通過市場自主和競爭配置并舉的方式,不僅能夠引導企業主動作為、積極創新,更可以有效促進前沿技術的市場化轉化,進而持續推動已市場化的光伏產品的市場化提升,使光伏行業形成一個穩定向上發展的產業鏈條,推進行業不斷升級革新。
從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到光伏領跑技術示范基地遍地開花,再到無技術進步目標的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原則上不再支持建設,加快技術進步、推進產業升級,已成為了當下光伏企業逃不開、躲不掉、必須要擔負的時代使命,而他們,終將憑借努力推進我國光伏產業走向更高山峰。
同比降4.5%———消納現象走向好轉
對比勢如破竹的發展勢頭,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前6月,我國棄光情況開始走向好轉。
根據《意見》公布的統計數據,上半年,我國光伏發電量518億千瓦時,棄光電量37億千瓦時,棄光率約為7.14%,同比下降4.5個百分點。即便是被列為棄光“重災區”的新疆(含兵團)、甘肅地區,其棄光率分別同比下降6%和10%,棄光比重出現明顯降低。
國家對消納問題的高度重視,成為了破局棄光現象的最有力武器。尤其是在剛剛發布的《意見》中,落實市場消納成為了項目進行規劃與建設的基本前提。
《意見》強調,各省(區、市)能源主管部門要把落實可再生能源電力送出消納作為安排本區域可再生能源電力建設規模及布局的基本前提條件,集中式光伏發電的年度規模確定及分配都要以省級電網企業承諾投資建設電力送出工程和出具的電力系統消納能力意見為前提。大型光伏發電基地所在省(區、市)的能源主管部門及市(縣)級地方政府能源主管部門需首先落實電力消納市場,明確電力消納方案。
同時,嚴格控制棄風棄光嚴重地區的風電和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已成為地區行業發展嚴格實行的準則。本次印發的《意見》明確指出,甘肅、新疆(含兵團)、寧夏因目前棄光限電嚴重,暫不安排年度新增建設規劃,需待情況明顯好轉后再另行確定,為3省區光伏發電行業的發展按下了暫停鍵。截至目前,盡管國家能源局從未正式公布光伏發電的監測預警結果,看向比鄰,那些身處紅色預警地區的風電企業為了獲得新一年的規劃指標而使出渾身解數提升消納水平,須對身處3省區及暫時處于“安全區”的部分光伏發電企業敲響一聲警鐘。
下一階段,跨省、區特高壓輸電通道將成為提升電量消納、推進太陽能資源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的有效橋梁。《意見》要求,在太陽能資源富集地區后續規劃新建的特高壓輸電通道均應明確輸送可再生能源電量比重指標,對國家能源局已明確可再生能源電量比重指標的特高壓輸電通道應按指標進行考核。
在這一連串的“前提”“明確”“考核”之下,國家對于保障光伏發電消納、推進行業發展的決心已無需多言。通過國家多部門的聯合協作,在政策組合拳的連番擊打下,相信光伏發電行業將向著更為健康、有序的方向快步前進。
作者:伍夢堯 來源:中國電力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