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一組最新數據顯示了光伏電站的新變化:分布式項目持續“高燒”,地面電站卻突然“降溫”。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的新增光伏發電裝機2440萬千瓦。其中,地面電站同比降了16%至1729萬千瓦;分布式項目卻以711萬千瓦的裝機、同比猛增2.9倍而大放異彩。 清晰的商業模式、不求人要指標、限電少、穩定
國家能源局一組最新數據顯示了光伏電站的新變化:分布式項目持續“高燒”,地面電站卻突然“降溫”。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的新增光伏發電裝機2440萬千瓦。其中,地面電站同比降了16%至1729萬千瓦;分布式項目卻以711萬千瓦的裝機、同比猛增2.9倍而大放異彩。
清晰的商業模式、不求人要指標、限電少、穩定回報等眾多優勢讓分布式項目炙手可熱。而地面電站則受制于土地性質、土地費用、限電頻發等問題,建設速度也因此放慢了。
分布式猛增
4年前的2013年,分布式的裝機僅僅80萬千瓦;2014年~2016年,分布式新增裝機是205萬千瓦、139萬千瓦、424萬千瓦。因此從年度數據而言,此前增幅最快的是2016年裝機量,同比上升了200%。但2017年上半年的711萬千瓦又再次刷新了人們對分布式的看法。
記者并未查到2016年上半年來自國家能源局的分布式項目新增數據,但據“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幅2.9倍”可推算出,去年同期我國分布式裝機量為182萬千瓦。
截至2016年底,分布式電站的累計裝機容量1032萬千瓦。簡單對比,今年1~6月的分布式項目新增裝機,相當于完成了以往累計裝機的近69%,不得不說數字驚人。
“分布式裝機的猛增,是由商業模式逐漸清晰、電價明確等因素引發的。”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仇展煒對記者表示。
就商業模式而言,這種將光伏電池裝在建筑屋頂的項目不需上級單位批復任何指標,也不用繳納土地稅,土地性質清晰,而集中于東部地區建設的這一特點,又讓它擺脫了限電困擾,難免大受歡迎。只要業主與投資方、EPC等談妥,成片屋頂被拿下之后,其他待辦事項也不算特別復雜,后續就等著電站并網發電、拿收益了。
至今年6月底,分布式的并網電價定為0.8元/千瓦時~0.98元/千瓦時不等;7月1日起,電價會下降(0.65元/千瓦時至0.85元/千瓦時),因此更多的光伏公司在上半年持續趕工,以便享受高電價帶來的高盈利。
據記者測算,今年前五月國內裝機約1100萬千瓦,因此僅上個月,新增裝機就高達1300萬千瓦,而主要貢獻毫無疑問源自于爭相并網的分布式項目。
這么好的商業機會,觸覺敏銳的企業也就愿意大量投入了。除了以往就涉足光伏的老牌公司之外,宣布轉型分布式業務的還有葛洲壩、中國建材等著名央企。
今年下半年,分布式項目是否持續火熱還無法確定。一位光伏企業管理層就對記者說,“上半年711萬千瓦的裝機量確實超出想象。接下來,并網電價的下降會讓分布式項目收益下滑,而且投資方找屋頂也是有些難度的。今年6月單月裝機量雖然較高,但有些項目也是甲乙雙方談了很久才拿下的。”
作者:王佑 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