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件成本在光伏電站投資約占45%,而硅片在組件成本中占比就達35%-40%。如何降低組件及硅片成本、提升轉換效率,成為未來光伏平價上網的兩個重要支撐點。
在度電成本上更具競爭優勢
不過,在弗蘭克看來,比轉換效率更重要的是成本。“當人們用電的時候,關心的是最終電價,而不是電池的轉換效率。光伏是能源,而不是奢侈品,它需要讓人們用得起,就必須把成本降下來。”弗蘭克說,“比如,N型單晶轉換效率確實很高但也很昂貴,只能解決小眾化的市場需求,無法滿足大規模的應用。”
雖然多晶的轉換效率從來沒有超過單晶,但過去35年市場選擇的結果是,多晶占據了市場主流,因為多晶可以帶來更低的度電成本。
隨著金剛線切割等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最近兩年,單晶的成本也加速持續下降。隨之而來的是,多晶和單晶的市場之爭更趨白熱化,單晶的市場占比正逐步上升。
“12%是個分界線。”弗蘭克表示,“如果單晶硅片價格超出多晶硅片的部分在12%以內,采用單晶是劃算的,因為單晶效率更高;如果單晶硅片與多晶硅片的價格差在12%以上,即使單晶效率高,也不劃算。”
“1366科技的加入將使目前呈膠著態勢的單多晶市場競爭發生改變,使多晶變得更有競爭力。1366科技的直接硅片技術能夠幫助多晶降低約50%的成本,而且在轉換效率上有望超過傳統高效多晶。”弗蘭克對記者表示。
傳統的硅片制造工藝需要將硅錠切割成橫截面為硅片大小的方錠,經過截斷、磨面和倒角等工藝后,使用線切割工藝切出薄薄的硅片。整個過程中近一半的硅材料被“切削”掉,白白浪費。
弗蘭克告訴記者,相較傳統的鑄錠切片工藝,1366科技的直接硅片技術采用一步法,直接從硅的熔液中生長硅片,步驟簡單,成本減半,能耗降低2/3。
或已達到商業化應用階段
實際上,數十年來,業界都在積極探索硅片生產過程中避免浪費的新工藝,寄希望于從硅的熔液中直接獲得硅片。全球范圍內很多公司都曾試圖破解這一難題,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然無法與傳統的鑄錠切片工藝相抗衡。
弗蘭克認為,制造工藝的革命性變化很難,同時從一個新工藝中受益的周期也較長。“鐵的利用,在中國大概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用現代工藝制備鋼鐵的技術卻是在工業革命期間發明的,并沿用至今; 歐洲人發明了玻璃,1000多年來都是很傳統的工藝,直到60年前浮法玻璃出現才使得玻璃制造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目前浮法玻璃工藝占整個玻璃供應的99%。”弗蘭克舉例說。
言外之意,1366科技雖然不是直接硅片技術的第一個探索者,但卻在這一技術領域取得了革命性突破。能夠實現商業化,或許可以看作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弗蘭克透露,從實驗室技術到實現商業化,他們走過了7年艱辛的道路。
不過,技術先進并不意味著市場會快速接受。市場格局的變動往往受制于多種因素。譬如,1366的技術不是對現有設備的升級,而是全新的工藝。現有產能的路徑依賴將可能成為1366技術發展的制約。
弗蘭克坦陳,目前只有3臺直接硅片全自動設備,期望在全球各地建立量產化的工廠。“中國制造的成本和效率非常高,1366科技擁有很好的技術,希望借助中國制造將此技術放量推廣。”弗蘭克說。
作者:張子瑞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