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航節能日前公告稱,公司首座可24小時發電的1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順利并網發電。該項目建成正值國內首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招投標與建設之際。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也多次重點提及光熱發電,并首次明確500萬千瓦的光熱發電目標。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處長邢翼騰表示,未來應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來降低光熱成本。首批示范項目1.15元/千瓦時的電價,國家平均補貼超過0.9元。也就是說現在的電價多數都是依靠國家補貼的支撐。值得注意的是,三類地區光伏競標電價已經達到了0.61元/千瓦時,風電則更低。“光熱短期內要和光伏等清潔能源競爭,長期來看須與火電等傳統能源競爭,因此產業發展需要從科技創新方面來降低成本。”
“未來光熱發電產業發展可能出現顛覆性的新技術。目前國外的技術多不適應于中國產業自身狀況,所以開展光熱發電實驗項目迫在眉睫。據了解,葛洲壩集團下屬的新能源公司在組織相關的光熱實驗基地,這對產業進步十分重要。”馬重芳對記者表示。
直接間接拉動投資
此外,運營經驗缺乏也是目前國內光熱產業面臨的一大困難。由于缺乏成熟的配套體系和實際的運營經驗,為避免拖延完工等問題,國家發改委要求享受示范電價的首批光熱發電項目要在2018年12月31日前全部投入運行。
“若以2018年底并網發電這個時點看,預計2019年行業將步入較成熟的市場化階段。之后隨著產業化進程推進、成本下降,光熱電價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屆時行業或出現一波洗牌潮,設備供應商和項目運營商將經歷一場整合。”中海陽實際控制人薛黎明告訴記者。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底并網發電有些吃緊。“現階段做一個50兆瓦電站項目,從建設開工到正式運行至少需要兩年半時間,發改委列出的這個‘最后時點’比較緊張。當然,對于有過相關建設經驗的企業來說可能可以完成,但其他企業能否按時完工尚不好說。”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劉曉冰稱。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十三五”前半段主要通過推動150萬千瓦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總結運行經驗,完善相關管理辦法和政策環境,驗證國產化設備的可靠性,培育系統集成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
據了解,因國產化程度不一,光熱發電項目單位千瓦造價也存在差別,通常價差在每千瓦2萬至3萬元。在此背景下,若國家能源局首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總計150萬千瓦項目全部啟動,則會有300億至450億的項目投資市場。
業內專家預計,“十三五”時期,光熱產業對經濟產值的貢獻將突破萬億元。其中,光熱發電產業對經濟產值的貢獻將達到6000億元,平均每年拉動經濟需求1200億元,同時帶動高端制造、新材料、電子工業、互聯網等相關產業發展。
首航節能董秘侯建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光熱發電缺乏運營經驗,今后如何將光熱采集與機組發電有機銜接、如何實現鏡面精準追日,以及如何 實現儲熱罐大規模存儲熔鹽,這些都需要在具體的項目運營中得以印證。“截至2015年底,國內光熱裝機規模只有18兆瓦,趕不上一個大型分布式光伏電站規模。公司2016年首批光熱示范項目中儲備的項目就有1.6吉瓦,后續隨著項目相繼啟動,光熱電站系統集成能力、技術問題、國產設備質量能否經受住考驗, 都將通過電站運營來找到答案。”
作者:劉楊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