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于光伏電價而言,需要考慮“存量”電價。以2015年電價為例,其中既包括當年并網的電站,也包括前幾年甚至是更早并網的電站。而在光伏電站上網標桿電價不斷調整的情況下,即便是屬于同一個省份的地面光伏電站,不同年份并網的電站,適用的電價也不一樣。
其次,需要考慮電站的類型。地面電站是以資源區來劃分電價,而分布式電站的電價則取決于其模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與“全額上網”的電價自然也不一樣。
再次,還與電站的區域分布有關。僅從絕對電價而言,中東部地區電價肯定要高于西部地區。道理很簡單,無論是地面電站依靠資源區劃分的標桿電價,還是分布式光伏所依靠的作為基準的脫硫脫銷煤電價以及自發自用中的工商業銷售電價,均是中東部地區的電價更高。
基于此,對于光伏電價而言,由于受到資源區、地方補貼以及分布式不同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其電價的變化也是個相對復雜的過程,而且還會受到當年新增裝機量中的區域布局、電站類型、新增裝機的規模等影響。因此,與其他電源進行直接、簡單的類別,未必有較大的說服力。
盡管如此,在其他電源上網電價“普降”,而新能源補貼資金又一直存在巨大缺口的背景下,光伏上網電價的“一枝獨秀”能夠堅挺多久,無疑值得投資者重視。(張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