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光”居高不下的同時,國內一些光伏電站的電器設備在經過數年運行后故障不斷發生,當初光伏電站匆匆上馬而帶來的電站設計缺陷、設備質量參差不齊等先天不足開始困擾光伏企業,使光伏企業“雪上加霜”。
電器質量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
業內認為,以下三種原因,決定了我國光伏電站電器質量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
一是產品不符合技術規范。我國雖然有《光伏發電并網逆變器技術規范》,但目前一些逆變器產品器件質量和參數不符合規范。一些逆變器生產企業在向業主交貨后沒有建立起電氣周期性巡檢和維護計劃,有些廠家甚至在設備檢測技術與流程都無法順利完成的情況下就開始推向市場。
據了解,去年10月底國家質檢總局的抽查顯示,有14批次光伏并網逆變器產品不符合標準,本次共抽查了北京、河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陜西等13個省市55家企業生產的55批次光伏并網逆變器產品,其中14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規定,涉及額定輸入輸出、諧波和波形畸變、功率因數、直流分量、過/欠壓保護項目等,涉及上海穩利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艾伏新能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蘇州風云電源有限公司、蘇州澤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埃菲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博奧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族逆變并網技術有限公司、深圳晶福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企業,而這些逆變器已經應用到了一些光伏電站。
采訪中,光伏企業反映,前些年國內新能源市場快速發展的時候,一些電氣企業匆忙上馬逆變器,導致國內逆變器市場良莠不分、魚龍混雜。
二是交流功率以小充大。記者看到,某品牌逆變器柜門的銘牌上標注的交流功率為200KW(千瓦),而在箱體里面的模塊上標注的卻是150千瓦。“這種以小充大、小馬拉大車的設備,不符合電站的設計標準,產品連操作說明書都沒有,故障無法避免。”岳榮說。
華電嘉峪關新能源公司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種偷梁換柱的做法在前幾年的逆變器行業非常普遍,近兩年很多故障出現在電感器性能下降、電容器不穩定、器件絕緣性能下降、散熱性能下降、半導體器件失效等環節,就是前幾年種下的惡果。“這種以小充大的欺騙行為,除非專業技術工程師,否則包括業主在內、甚至一些從業時間稍短的采購人員都發現不了。”
三是售后服務無法進行。光伏企業反映,由于近兩年光伏電站虧損嚴重,前幾年一哄而上的逆變器生產企業,要么轉行,要么停產,導致已經運行的逆變器一旦出現故障,無人進行售后服務。光伏企業反映,我國光伏發電電器質量在國際上一直不被認可,主要是相關職能部門對整個市場的監管不到位,不僅光伏組件過剩造成了低價競爭,逆變器等設備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導致光伏電站事故不斷發生。
由于世界各國電網制式的不同和并網政策的差異,導致并網光伏逆變器等電器設備測試認證標準眾多,要求復雜,周期較長。業界認為,光伏電器行業必須強化準入門檻,進行標準化生產,加強對光伏逆變器等產品質量標準、強制性標準質量要求和相關準入機制的貫徹實施,將標準化貫穿產業發展全過程,這樣才能帶動整個光伏行業及逆變器等光伏電器行業更好更快發展。
作者:連振祥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