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綠色低碳、環境友好,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要內容,代表能源未來發展方向。“十三五”時期是北京市深入落實......
第六章 創新引領新能源產業發展
立足“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充分發揮首都科技創新優勢,強化新能源領域創新能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集群,強化對首都高精尖經濟的支撐作用。
一、加快創新能力建設
構建共享互動的創新網絡。充分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資源優勢,全面對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強國家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實證測試平臺建設。
充分發揮新能源產業聯盟紐帶作用,構建科技大數據支撐平臺,引導新能源企業和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形成聯合創新團隊。圍繞新能源領域的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精尖產業領域,發揮領軍企業的帶動作用,建設我國新能源自主創新重要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驗區。
突破一批新能源核心技術。推動新一代光伏、大功率高效風電、智能電網、新型儲能裝置等核心關鍵技術突破,促進相關技術裝備產業化。緊抓能源互聯網發展契機,支持能源轉換、需求側管理等核心設備研發。
深入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發揮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集聚優勢,加強科技轉化交易平臺建設,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收益分配機制,通過共建技術轉化基地等多種形式,促進新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二、支持壯大企業發展
積極支持中小微創新型企業。建立覆蓋企業初創、成長、成熟等不同階段的政策支持體系,充分利用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政策,鼓勵新能源領域創新型企業在產業鏈高端環節和關鍵環節加強創新投入,強化自主品牌建設,驅動產業高端發展。
做優做強行業領軍企業。大力推進新能源產業資源共享,鼓勵支持本市新能源領域領軍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資源并購整合,優化升級產品結構,大幅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鼓勵企業參與周邊省市資源合作開發,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
三、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建立新能源行業從實驗室、產品中試到應用的全過程融資模式與融資服務平臺,健全新能源行業綠色信用體系,促進新能源重大技術成果資本化、產業化。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公共設施建設。
做優第三方認證服務。支持在京國家級認證機構建立新能源系統及部件的實證性研究基地和系統測試平臺,形成具有實驗室測試、現場實證技術基地和大數據中心一體化的新能源檢測平臺,加強認證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本市檢測認證服務能力及水平。
培育發展新能源集成供應商。根據區域能源需求和供給特點,培育能夠提供新能源與常規能源融合應用服務的系統集成供應商,鼓勵企業探索發展“互聯網+新能源”的智慧能源服務市場化模式,推動新能源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不斷涌現。
第七章 優化新能源發展環境
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創新發展模式,提升服務能力,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營造良好環境。
一、建立目標引導制度
落實國家能源局《關于建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目標引導制度的指導意見》,研究出臺本市可再生能源指標分解制度及考核辦法,將可再生能源規劃指標分解到各區、各重點領域,并實施年度考核。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線監測平臺功能,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指標統計體系,研究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統計和信息公開體系。
二、完善交易機制
理順價格形成機制。落實電力體制改革要求,研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力輸配價格政策,優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價和補貼形成機制,研究火電調頻調峰補償機制,建立輔助服務市場,推動各方提供靈活性市場服務。結合“煤改電”工作,研究熱泵采暖優惠電價政策。研究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熱服務價格機制,將地熱、熱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采暖收費價格納入現有價格體系。
創新交易模式。探索利用互聯網平臺參與綠色電力直接交易、電力需求響應等新業態。探索建立綠色電力自愿認購制度,鼓勵居民和企業使用綠色電力。研究與碳排放總量控制和碳交易相協調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綠色證書系統和交易機制。
三、強化政府服務
強化配套法規政策標準。加快推進本市可再生能源立法,規范引導行業發展。充分發揮政府服務職能,研究進一步鼓勵熱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措施。制定分布式光伏、新能源微電網等相關領域標準規范,健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標準體系。
提升政府監管服務水平。全面清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非行政許可事項,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強化地熱能利用水資源回灌管理和水質監測。根據項目審批權限,加強市區兩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管理制度建設,落實一崗雙責,逐級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四、鼓勵創新商業模式
鼓勵采用多種投資模式建設新能源項目,大力培育區域能源綜合供應商,實現能源供應多元化。支持新能源資源、設備、服務、應用的資本化、證券化,為基于“互聯網+”多種形態的商業模式創新提供平臺。依托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建設,探索用戶自主的能源服務新模式,培育虛擬電廠、負荷集成商等新型市場主體。
作者: 來源:北京市發改委
責任編輯:dongyi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