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提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能源發展方向,持續增加清潔、綠色能源供應量,不斷提升其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是能源革命的基礎
15%的配額指標與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標相適應
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量占比達到15%,是“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約束性目標。
在非化石能源發電中,由于建設工期的因素,到2020年可投產的水電、核電項目及可能發電量基本是確定的。“十三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初步確定的目標折算為2020年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總計約6800~7000億千瓦時。再考慮2020年的與燃煤發電量約4.4~4.8萬億千瓦時,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占燃煤發電量的15%。換言之,如果燃煤發電企業實現了配額指標要求,2020年國家確定的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標相應也就可以實現。
綠色證書交易促進可再生能源融入電力市場
在目標引導制度和發電配額考核制度中,建立綠色證書交易機制是符合市場化改革方向的一個亮點和核心。如果沒有綠色證書交易機制,無論對電網企業提出消納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要求,還是對發電企業提出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要求,都不可避免帶上行政計劃色彩。燃煤發電企業可通過自建非水可再生能源項目或購買可再生能源綠色證書的方式,完成發電配額考核指標要求,即通過綠色證書交易機制,以市場化方式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機制的實施和促進可再生能源逐步融入電力市場。
綠色證書交易機制與可再生能源電價和補貼政策之間有直接關聯,應與電價和補貼機制改革相輔相成,協同推進。考慮到電力體制改革提出要放開輸配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發用電計劃也將有序放開,新增火電原則上都要參與市場,這樣未來燃煤發電標桿電價存在的意義就會逐漸失去,這也意味著依托燃煤標桿電價的可再生能源價格及補貼機制要做重大調整。未來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電價形成機制可能需要由分資源區標桿電價逐步調整為電力市場中的批發電價加上定額電價補貼兩部分組成,即由現有的差價補貼向定額補貼轉變。因此,實施綠色證書交易機制,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收益就將來自于電力市場上網價格、定額補貼和綠色證書收益三個方面,將會降低對政府財政補貼的需求;并且隨著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綠色證書機制完善,逐步提升綠色證書價格和收益,可加快可再生能源發電差價或定額補貼降低的步伐,盡快實現平價上網,使可再生能源發電完全參與電力市場。
另外,到2015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累計資金缺口約400億元,補貼資金拖欠問題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全產業鏈造成影響,如果政策不做調整,“十三五”期間補貼缺口仍將存在并將逐年擴大。據初步測算,如考慮綠色證書交易實施起步階段的幾年內,一個綠色證書(一兆瓦時)價格約100元,則現有可再生能源基金規模基本可滿足電價補貼需要。
作者:時璟麗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