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個“太陽能農莊”,不僅源源不斷創造著綠色能源,還直接帶動著農民生產方式、就業方式的轉型。
種地發電 農民一田兩用領兩份收入 在大信鎮華盛太陽能農莊里,記者看到一排排光伏農業大棚,與普通的磚墻結構大棚不同,這些大棚為鋼構結構,棚頂不是塑料膜,而是光伏發電板,棚底種植著各種農作物,只要有太陽,棚頂就能源源不斷地發電,不僅滿足棚內照明、灌溉等需要,剩余電量還并入國家電網產生收益。
五年前,村民鞏愛玲將土地流轉給企業后便進入華盛太陽能農莊管理大棚內的農作物,成為一名農業工人。如今她每個月有兩份收入,一是土地流轉給企業產生的穩定地租,二是在企業打工所得的工資性收入,每月平均收入3000元。像鞏愛玲這樣因此受益的農業工人,在園區中有2700多人。
“棚頂發電,棚內發展現代有機農業,使光伏發電額外占用土地資源成為歷史,不僅提高了傳統日光溫室的土地利用率,還解決了傳統發電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華盛孵化器創業導師王海玉介紹,以光伏陰陽棚為例,南面向陽的溫室種植有機蔬菜,北面偏陰的溫室種植有機食用菌,溫室上方安置的太陽能電池板為大棚提供照明、溫控所需的電力,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現代農業 老農變“創客”年收入翻番 在華盛太陽能農莊的“孫大爺的菜園”,61歲的村民孫允堂搓著濕潤的泥土,眼神里都是憧憬。最近,他有了一個時髦的稱號——創客。孫允堂是大信鎮張戈莊一里村的農民,以前自己在家種著四畝地,加上外出打零工,一年最多40000多元的收入。最近他把3.6畝地流轉給了昌盛日電,成為華盛太陽能農莊的一名農業工人。熟悉光伏大棚的運作模式之后,他承包了三個大棚,開始自己創業,F在,孫大爺一年的純收入近8萬元。
“培育像孫大爺這樣的農業創客,也是我們實現精準扶貧工作的一部分目標。 ”華盛孵化器創業導師王海玉介紹說,孫允堂根據公司訂單種植生產各種農產品,承擔田間作業、生產用工管理和費用管控等責任,公司統一管控種子、肥料和用藥,并提供種植技術和管理指導,最重要的是,公司在市場端利用平臺優勢和營銷手段解決了農產品的商品化銷售問題。
作者:劉卓毅 周洋 來源:青島晚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