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懸而未決的棄風、棄光痼疾,依舊是制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最大障礙。儲能是現階段解決棄風、棄光最經濟有效的途徑嗎?
提高儲能調峰比例 通過加大電價的峰谷差,提高調峰價格,進而推動儲能發展,這一做法是否可行?
“在電網側需要建立儲能的準入機制,但從此次‘三北’調峰來看,并沒有調峰電價的具體說明,要發揮儲能在棄風、棄光的作用,需要進一步推出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細則。”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俞振華在記者采訪時還同時指出,用戶側的分布式補償機制也要盡早出臺,從而提升用戶側的積極性。“而對儲能領域的前沿技術,則更適用規模示范或引入用戶方參與的方式進行引導。”俞振華說。
“價格要反映成本,包括經濟成本、社會成本、環境成本等,要傳遞供需關系。”楊錦成分析,“如果僅通過行政手段提高峰谷差,儲能市場不一定發展得起來,但一定會有更多的火電廠愿意做調峰。”
“不過,火電調峰和發展風電并不矛盾,把基荷火電轉為調峰,就騰出了風電的空間,儲能作為風電的配套,市場空間也就出來了。”楊錦成進一步說。
中國要調整能源結構,開展能源革命,本質上就是要減少煤炭發電。張華民擔心,“但如果火電調峰了,煤電不減少,風電就發不出來,棄風問題也就不會解決。”
火電機組可以做基荷,也能做腰荷和峰荷,在北方地區,火電機組是通過運行非滿負荷運行狀態下實現上述三種運行模式的,而火電機組的最高效率是運行在滿負荷狀態,也就是說火電參與調峰越多,排放越大,煤耗越高。降低火電比例,讓儲能電站參與到“三北”地區的調峰當中,讓更多的風電為終端電力用戶所消納,這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必經之路。能源局已有征集意見稿,明確表示要控制煤電的發展。
“電源結構不調整,三北地區的棄風將很難有大的改觀。當然,解決棄風的問題可供選擇技術、手段很多,比如煤改電,如果能把熱負荷改成電負荷,也是非常好的選擇。”楊洋說,“現階段的峰谷電價差還不夠,不能反映出棄風時段的風電的商品價值,應該進一步拉大峰谷電價引導用戶的用電習慣,讓更多原本棄掉的風電被用掉。”
在楊洋看來,抽水蓄能、化學儲能都具備雙向調峰的能力,經濟上也更具價值。“以全釩液流電池為例,其提供的柔性容量是相同裝機容量火電機組的四倍。“這意味著,一個單位的儲能電站相當于四個單位的火電機組,如此計算,儲能就顯得沒那么貴了。”儲能可以替代火電做峰荷,更能做反調峰,即常說的削峰填谷。“填谷”的作用是火電機組不具備的,也就是說讓儲能替代一部分火電調峰,讓火電機組運行在更經濟更節煤的狀態。
“要加大儲能電站調峰輔助服務補償的力度,補貼不是目的,是幫助儲能形成早期的市場。不應該一直補下去,但不補,儲能的成本就不會很快降下來。”楊洋說。
目前儲能技術有多種,除蓄水儲能外,有鋰電池、釩液儲能、鋅溴儲能、飛輪儲能、壓縮空氣、超級電容等,究竟哪種技術路線為佳?
專家們一致認為,市場是檢驗技術路線的唯一標準,“除了成本,還要看安全性、環保、回收等綜合因素。”
現階段中國儲能尙處于發展的初期,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也必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春天。
作者:何英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