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家發改委57號文要求,各地6月30日前須上交納入企業經核查的排放報告。時間不足3個月,要按時完成核查工作,現有的核查機構和核查員數量不夠,核查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
核查機構陷利益沖突 地方保護主義是核查機構反映的問題之一。
前述運營經理稱,部分地方只允許本地機構入場,或者招標時設立不合理的門檻;有些地方又降低門檻,將當地一些不相關的機構納入核查市場,機構本身風險抵抗能力不足,機構核查員的經歷和專業性也無法保證核查質量,“有些根本不是審核機構,什么環保技術公司、監測站都進來了”。
“一方面是專業機構不在當地設立分公司就無法進入,另一方面部分本地入場機構專業性又不夠。”該名運營經理認為,核查機構不專業會給納入企業留下“碳交易很水,不太嚴肅”的印象。
也有機構認同地方政府偏向本土機構的做法。
孟早明說:“各地在實際遴選過程中有些本地化因素考慮是可以理解的,國家發改委1024號文和57號文實際上都鼓勵各地培育本地化的第三方核查機構,因此各地在遴選第三方時設定了一些本地化門檻。”
去年5月下發的1024號文就提出,對本地區具備能力的第三方核查機構進行摸底,篩選一批在相關領域從業經驗豐富的機構。同時,考慮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第三方核查機構的需求,著力培育具備基礎的第三方機構的業務,爭取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核查體系。
對于專業性和能力的問題,另一家在試點和非試點地區都獲得了核查資質的第三方機構也有所感觸:“核查機構能力參差不齊是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些地方開始得比較慢,沒有經驗豐富的低碳服務機構,于是就把一些不相關的機構比如做節能的也納入進來。當然,后續可以通過實踐和能力建設加強它們的專業性,但報告和工作質量與經驗豐富的傳統第三方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對此,唐人虎提醒,若嚴格按照試點地區或57號文附件的建議來篩選核查機構,那就無法按時完成核查工作。他認為比起能力,最終要看的還是結果,剛開始的時候必然會這樣,這是一個逐步淘汰的過程。有些地方的設計院、工程咨詢中心真投入力量去做,一定會差嗎?他反問道。
孟早明表示,應該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核查機構的成長。地方遴選的第三方核查機構中,有過實際核查經驗的確實不多,但有相當一部分機構各有優勢。任何一家核查機構都有一個發展過程,作為監管機構,關鍵是把握好復查(抽查)。相信第一輪核查后,各省發改委對參與核查任務的第三方機構的核查表現,會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和評判。
另外,記者統計發現,約20家核查機構(不計入分公司)同時從事著碳資產管理或碳交易的活動,它們已獲得19個省份的核查資質。最嚴重的南方某省,近半數核查機構的業務都有利益沖突。
57號文明確規定,核查機構與從事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的公司不能存在資產和管理方面的利益關系,如隸屬于同一個上級機構等;核查機構沒有參與任何與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的活動,如代重點排放單位管理配額交易賬戶,通過交易機構開展配額和自愿減排量的交易,或提供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咨詢服務等,否則就屬于利益沖突。
兩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有些碳資產管理公司為獲取控排企業的碳資產管理訂單,不惜免費為企業開展核查工作。
“一些地方政府覺得,國家沒有規定,什么都可以干。”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說,“我贊同57號文明確的利益沖突,特別是經營碳資產公司又干核查的,這樣的利益沖突,要鬧笑話。”
作者:危昱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