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建廠,除了迎合海外市場,產能“走出去”,還要規避“雙反”,但普遍“水土不服”。
“這不是一家中國企業僅靠自身力量所能克服的,需新能源行業進行整合與協作。”舒樺認為,中國光伏企業應抱團實施“走出去”戰略,或以聯盟形式提高新能源產業整體應訴水平,提高新能源行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3月22日,中國新能源海外發展聯盟在北京成立。該聯盟由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及協鑫集成共同發起創立,旨在增強中國與亞洲太陽能產業的合作模式及融資創新。
舒樺建議,配合“一帶一路”戰略,應聯合光伏產業鏈上下游領先企業,在亞洲光伏有市場潛力和制造成本低的國家或地區,共同建設光伏產業園。該園區可以得到地方政府在融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同時能整合技術、人才、資本、資源,共同開發光伏電站等新能源項目。
新聯盟所面臨的一大挑戰是,盡量打消海外對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和產能轉移的顧慮。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世江表示,“早期中國光伏產業也是依賴國外的技術、人才發展起來的,這一點現在同樣值得其他國家借鑒。”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副總裁尤泓明稱,“中國并不是在轉移落后產能,而是將最優秀的產品和技術引到國外,推動全行業發展,并通過增加就業和稅收方式促進當地經濟。”
天合光能去年的組件出貨量位居全球首位,海外建廠的步伐亦在加快。天合光能已確定在印度安特拉邦投資2億美元,建設1.4GW電池片和1GW組件工廠,同時在泰國投資1.6億美元,建設700MW電池片和500MW組件工廠,預計今年投產。
截至去年底,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已投產和在建的電池產能達5200MW,組件產能達5710MW。
“我們不擔心中國公司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某項交易,而是整個行業的發展。”塔塔電力太陽能系統公司首席執行官Ashish Khanna反復強調產品質量問題,“只要產品質量過關,我們是歡迎的。”
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建廠,除了迎合海外市場,產能“走出去”,還要規避“雙反”,但普遍“水土不服”。
“地點的選擇很重要。”協鑫集成執行總裁鄒西原稱,其中不僅包括政治環境、財政政策和本國匯率的穩定性,還有合作伙伴的選擇和對當地風俗的適應等,后兩者往往會被國內企業忽視。“國外簽合同的習慣和國內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總拿著國內的一套去國外。”鄒西原稱。
中國相關政府機構亦在資金層面助力光伏企業“走出去”。努爾·白克力稱,中國將繼續與亞洲開發銀行開展合作,創新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模式,實現金融與產業的一體化發展。
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則對此予以積極回應,稱該行“將加大對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投資,為亞洲地區太陽能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中尾武彥稱,亞開行每年有80億美元的支持貸款,一半左右用于可再生能源投資。他建議亞洲各國在政策和規劃上一致行動,加強亞洲區域太陽能產業合作,拓展各類太陽能應用市場,加速太陽能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
作者:熊少翀 江帆 來源:界面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