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于12月15日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改委能源局等有關部門下發《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簡稱意見稿),要求于12月30日前將書面意見反饋至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該意見稿內容涵蓋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和太陽能熱利用三個產業的十三五發展規劃意見,其正式提出,到2020年底,要實現太陽能熱發
對于成本指標,意見稿指出到2020年底,太陽能熱發電建設成本要達到20元/瓦以下,發電成本接近1元/kWh。
意見稿指出,要積極推動太陽能熱電站建設,重點在青海、甘肅、內蒙古等西部太陽能資源條件好,未利用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積極推進一批太陽能熱電站示范項目,打造若干個百萬千瓦級的太陽能熱發電示范基地。按照“全局規劃、分步實施”的發展思路,逐步推進太陽能熱發電產業進程,在2016-2017年的示范階段,重點在太陽能直射輻射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協調土地、水資源和電網的接入條件,單獨或結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設,開發建設一批5萬千瓦及以上太陽能熱發電示范工程,帶動國產技術和設備產業化,通過示范項目經驗總結,到2018-2020年逐步實現太陽能熱發電規模化發展,重點建設青海、甘肅、內蒙、新疆4個百萬千瓦級太陽能熱發電示范基礎,圍繞主要技術路線及其他能源結合方式,開展10萬千瓦級規模化示范建設,積累建設運行經驗,推進產業鏈建設,促進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太陽能熱發電在能源發展中的定位。
對于光伏和光熱的協同發展,意見稿也首次給予了指導意見。在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太陽能資源條件好、可開發規模大的地區,各規劃建設1個以外送清潔能源為主的大型光伏發電基地,可結合太陽能熱發電調節性能配置光熱項目容量,并配套建設特高壓外送通道,單個基地規劃外送規模達到200萬千瓦以上。
意見稿提出要從三個層面加快太陽能熱發電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一是建立國家級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創新與檢測平臺。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太陽能熱發電成本、實現規模應用是必經之路,科學檢測和評價產品性能是規范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全面建設太陽能熱發電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和產品測試平臺,提升我國自主研發和綜合試驗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產品標準化水平和測試能力,形成國家級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創新平臺,提供國際水平的創新技術檢測服務。二是實現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突破。重點突破大容量高溫儲熱效率,儲熱材料設計與傳熱過程耦合,消除太陽能熱發電不可逆過程的機理和方法,聚光場和吸熱的多尺度非穩態耦合設計,高能效太陽能聚光集熱,超臨界工質發電技術,縮短太陽能熱發電站的啟動時間等。重點研發高可靠性全天發電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集成技術及關鍵設備,商業化太陽能熱發電系統設計軟件,高效氣體吸熱器及發電,超臨界蒸發傳熱技術,高溫吸熱工質、儲熱材料及系統,新型反光材料及低成本反射鏡,高次曲面聚光器,成套檢測儀器裝置,關鍵裝備可靠性檢測平臺等,推廣應用大規模熱發電站集成方法,低成本聚光器,高溫真空吸熱管,高溫儲熱放熱系統,電站性能檢測設備等。三是建立太陽能熱發電標準體系和認證平臺,按照國家標準、社團標準對應的管理范疇,加快制定適合我國氣候環境特征的太陽能熱發電系列標準體系;依托已有國家項目支持的實驗,研發和示范基礎,建立國家級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產品、系統的檢測和認證平臺;逐步開展對太陽能熱發電產品質量體系的認證工作。規范太陽能熱發電站設計、采購、施工、安裝和驗收,為投資人和國家的補貼資金帶來質量及安全保證。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不斷提升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產品質量認證工作的專業能力及評價標準水平。
意見稿還強調,要建立適應于可再生能源發電市場的價格管理政策。繼續完善光伏發電補貼機制,研究出臺明確的太陽能熱發電上網電價,促進太陽能發電產業健康發展,不斷提高太陽能發電產業競爭力。結合電力體制改革要求,探索建立適應新能源微電網發展的價格機制,促進分布式能源供電、供熱發展。
作者: 來源:CSPPLAZA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