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中小型企業,漢能的規模相當于一家中小型光伏企業,而保利協鑫、阿特斯、英利等一線光伏企業,市值遠不如漢能。 “這到底是什么樣的公司?如此神奇?”“僅僅2年多時間,市值從80億港元到了3000億港元。”3月5日的朋友圈里,大量私募、公募基金、券商和光伏行業人士都發出
如何運作?
市值既然如此之大,漢能的業績究竟如何?
3月3日,漢能公布報告稱,其2014財年,純利增加約55%以上。2013財年,漢能的凈利潤是21億港元左右。此外,漢能還表示,2014年其非關聯交易產生的下游業務收入,在去年獲得重大突破,占該公司2014年12月底財政年度收入約35%以上,比2013財年也有大幅增長(當年為32.74億港元),同時去年出售的5個光伏電站項目也有顯著收益。
事實上,讓機構看不懂的地方,主要是有幾點:首先是漢能自身的業務模式,另外即便2014年漢能的純利和收入大幅增加,但漢能自身的現有實力,似乎也與其龐大的市值相去甚遠。
多年來,漢能的結構都較簡單:把自己的生產設備和整套生產線賣給自己的聯營或者關聯公司。比如說,2014年初,它就與漢能控股(母公司)指定的河北曹妃甸漢能光伏有限公司合作,提供后者總計600兆瓦的CIGS薄膜太陽能整條生產線。
而近期,它還從事另一項業務:把漢能控股制造出來的組件再買回來,并且安裝到相關電站上。如2013年,漢能就買入了大約677.9兆瓦的光伏組件,用于安裝到光伏發電項目上。
上述兩類業務結合的做法,在行業中難得一見。很少會有公司既把組件制造設備賣給母公司及關聯企業、又將組件買回來做電站,多數企業是賣產品(如多晶硅、硅片及組件)加上電站投資建設等。所以在市場上,幾乎看不到可以與漢能做比較的公司。
此外,對于漢能報表中的個別數據,也有相關疑點。
2013年,該公司的物業及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僅為2.09941億港元,但是流動資產高達91.97億港元;漢能的商譽有79.15億港元之多,無形資產也有11.88億港元;其當年的收入為32.74億港元,但實際的“貿易及其他應收款項”則為42.21億港元。42.21億港元中的主要應收款有一筆“應收合同工程客戶款”18.58億港元,這個客戶還是漢能控股關聯公司。這也意味著,漢能的主要欠款人是自己的“親戚”。有分析師告訴記者,收入小于應收款的問題,在光伏待業內不是很多見,多數情況下,應收款的應該是小于收入的,但也不排除這家企業議價能力較弱(上一年的應收款沒有拿到又轉入當年)以及關聯企業較多等問題。而漢能的固定資產遠低于流動資產、商譽值偏高、收入低于應收款等三類問題,在2014年上半年也并沒有得到緩解。
此外,作為一家中小型企業,漢能的規模相當于一家中小型光伏企業,而保利協鑫、阿特斯、英利等一線光伏企業,市值遠不如漢能。多位金融行業人士評價道:“這是很有趣的事情,漢能這樣一個光伏設備制造商,居然有這么大的市值,業內外都少見。”
不過,李河君對于漢能充滿了雄心壯志。他向外界傳遞過公司的遠景:漢能有一個“121”計劃,到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1萬億元,市值20000億、盈利1000億元。因此,5年內李河君或許就具備了挑戰“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能力。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作者:晨雨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