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中國能源企業創新之路

2015-01-28 10:38:44 太陽能發電網
近半個世紀,世界范圍內不止一次出現“能源危機”問題,并造成全球范圍內經濟混亂和社會動蕩。雖然不斷探明的新儲量一再增加常規能源的使用期限,但從長遠看,常規能源終究會有枯竭的一天,而各種形式的新能源雖早已被利用,但大規模開發的技術還不成熟。因此,無論是從提升常規能源的使用效率
  近半個世紀,世界范圍內不止一次出現“能源危機”問題,并造成全球范圍內經濟混亂和社會動蕩。雖然不斷探明的新儲量一再增加常規能源的使用期限,但從長遠看,常規能源終究會有枯竭的一天,而各種形式的新能源雖早已被利用,但大規模開發的技術還不成熟。因此,無論是從提升常規能源的使用效率,還是從有效開發新能源的角度,能源企業的創新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自“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態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在經過長期的兩位數高增長之后,我國經濟正在向較低的增長速度過渡。與前些年相比,我國經濟呈現出“低增長、低通脹”的雙低態勢。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經濟指標基本處于這一階段指標的合理區間內。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的結構調整正在積極推進。高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戰略性新興工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工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提高到46.1%。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
  能源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與基礎產業。“十二五”以來,在世界經濟復蘇放緩,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國際貿易環境趨緊,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等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下,我國能源企業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全行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取得了積極進展。行業經濟運行基本保持平穩,經濟效益明顯改善,產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投資結構繼續優化,出口保持增長,市場供需基本穩定,實現了“穩中求進”的總體目標。
  能源行業經濟運行態勢
  一方面,能源消費增幅放緩。“十二五”以來,我國能源消費的格局是能源消費量仍在增加,但其增長率已經降低。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逐漸放緩,但總體上仍然保持了較高水平的平穩增長。經濟增長推動了能源消費的繼續增加。201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2011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已達34.8億噸標準煤,占世界能源消費的20.3%,超過了美國19%的占比。從另一方面看,我國企業按照“十二五”規劃的節能減排目標,繼續深入推進節能減排。除2011年外,2012年、2013年,節能減排的年度目標均已完成。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2月24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經初步核算,2013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37.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3.7%,相比2012年、2011年的增長率,回落0.2、3.3個百分點,其中,煤炭消費量增長3.7%;原油消費量增長3.4%;天然氣消費量增長13.0%;電力消費量增長7.5%。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7%。
  另一方面,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把新能源產業列入了國家重點支持的七大領域之一,不但國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發展新能源產業。2011年3月16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核能、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光熱發電、風電技術裝備、智能電網、生物質能。”
  我國在新能源發展上也邁出了較快步伐。目前,中國水力、核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產業均實現了高速增長,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連續三年翻番,總裝機容量已位列世界第四;太陽能光伏產業也實現了高速增長,太陽能發電總量位居世界首位。據悉,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也已接近或達到大規模商業生產的要求,為可再生能源的進一步推廣利用奠定了基礎。 國家能源規劃提出,到202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費的15%左右;到2050年,使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45%。在利好政策與資金的大力支持下,加上大量民營資本的涌入,我國新能源產業有望繼續保持前期的良好發展態勢。
  能源企業創新發展問題
  “十二五”以來,我國能源企業通過自身努力,克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著力自主創新,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經營績效。當前,我國能源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的最大優勢就是企業的規模實力。由于成功地搭乘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列車,我國能源企業規模大增,如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三家巨型企業已經進入《財富》500強的前10名之內。這一切都為未來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國內廣闊的市場與新能源行業的崛起為能源企業通過創新轉型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空間。當然,透過成績,我們也應該看到能源企業發展中依然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與國際能源巨頭、世界500強相比,我國能源行業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國際競爭力仍然有待提高,我國能源企業需要繼續加快追趕的步伐。
  當前,從宏觀經濟環境看,我國能源企業發展中面臨以下不利環境。
  首先,經濟增速下行影響企業的市場空間。當前我國能源企業面臨的最直接困難就是經濟下行所帶來的市場需求減少,企業消耗能源數量減少,企業生產能力難以滿足,產能利用率不同程度下降。從需求端看,中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趨緩,尤須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趨勢確立,進而決定了對石油、化工、煤炭、電力、鋼鐵、有色、建材、家電等產品需求增速不快,甚至局部時段負增長,維持時間也取向中長期化。以煤炭為例,GDP增速下降尤其是第二產業增速下降,必然導致重資產行業的需求端增速下滑。2001~2012年,國內原煤產量復合增速10%,2012年產量下降主要原因是需求端萎縮導致煤炭企業不得不壓低產量。
  其次,產能過剩未能緩解,部分企業盲目擴張。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投資高企,中國在新能源項目方面的投資已經達到世界第一。最明顯的例子出現在光伏產業。在政府的強力支持與推動下,銀行對光伏項目大開綠燈,據彭博社2012年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一直通過地方政府或者國家擔保機構提供的貸款來支持太陽能企業的發展,尚德電力、賽維LDK、天合光能、英利綠色能源控股、韓華第一太陽能和晶科能源控股等12家行業公司,共計獲得了超過432億美元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承諾。由于產能大躍進和歐美“雙反”,供需嚴重失衡,自2011年起光伏行業遭遇近10年來最嚴重的困境,各太陽能光伏應用國家大幅下調政策補貼力度,導致市場出現了嚴重的供過于求,企業間競爭加劇,價格暴跌,全行業呈現虧損局面。2013年3月18日,曾向無錫尚德大開綠燈的債權銀行聯合遞交了破產重整申請,截至2月底,包括中國工商銀行(601398,股吧)、中國農業銀行(601288,股吧)、中國銀行(601988,股吧)等在內的9家債權銀行對無錫尚德的本外幣授信余額,折合人民幣已達到71億元。無錫尚德的負債總額已達到23億美元,尚德電力的市值已從上市之初的49多億美元跌到約1.5億美元,市值縮水一度高達99%。
  再次,企業效益下降,成本居高不下。近幾年,能源行業效益有所下降,有時候下降幅度還較大。例如,2011年5月,煉油業當月凈虧損30.90億元,是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8月份首現年內累計虧損,前11月煉油業累計虧損117.28億元。煉油效益惡化,最根本的因素是市場價格機制的問題。成本上升使市場價格倒掛。2012年1~11月,全行業利潤總額7111.2億元,同比下降3.3%,而全國規模工業利潤則是增長3.0%。其中,化學工業利潤總額同比降幅10%;煉油業虧損114.7億元,已連續16個月累計虧損。2013年,石油和化工行業利潤和收入均實現了增長,而上年利潤則為負增長。同時,企業虧損狀況也有顯著好轉,盈利能力穩中回升,行業整體效益明顯改善。
  與此同時,行業銷售成本居高不下,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大幅增長。2012年1~11月,石油和化工行業銷售成本9.08萬億元,同比增長12.0%,高于營業收入增幅1.6個百分點,每100元主營收入成本為83.03元,同比提高1.18元;全行業財務費用1224.1億元,同比增長32.9%;管理費用同比增長9.2%;資金周轉率2.3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這一問題在化工行業表現尤為突出。盡管化工行業自身進步明顯,但與其它行業相比,成本管理差距較大。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化工行業100元主營收入成本87.0元,同比增加0.41元,高出全國規模工業100元主營收入成本1.73元,差距很大。盈利能力也明顯低于全國規模工業平均水平。2013年,化工行業主營收入利潤率為5.32%,全國規模工業為6.11%,低了0.79個百分點。
  最后,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較弱。從創新的要素、過程與機制考察,我國能源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點:
  一是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研發密度是衡量產業、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國能源企業的研發投入一直不足。如上所述,本刊調查樣本企業的平均研發密度為0.76%,低于國際上能源企業的平均水平。國內三家石油企業的研發密度分別是:中國石油(601857,股吧)1.01%、中國海油0.47%、中國石化(600028)0.30%。雖然巨大的規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研發密度的下降,但中國石油以外,中國石化與中國海油的研發密度均低于國際石油巨頭的水平。由此可見,我國能源企業與世界同行業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再以國內企業比較,從近三年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平均比例來看,軍工、信息技術類企業研發投入居首,制造、鋼鐵有色類企業次之,能源類企業為末。具體排名靠前的企業依次是:航天科技(000901)(15.10%)、華為技術(9.84%)、船舶重工(5.96%)。中國石油(1.01%)、神華集團(0.68%)、中國海油(0.48%)在能源企業排名靠前。
  二是穩定的研發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從深層次看,與世界一流大企業將創新作為企業長期戰略,尤其是作為應對危機和走出危機的重要手段相比,我國能源企業對創新的重視度還亟待提高,也缺乏長期創新戰略。從實際情況看,我國能源企業長期以來并沒有建立起確保研發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大多數的企業都是根據自身盈利和資金狀況來安排研發支出;在一些戰略短視的大企業中,實際上是把研發投入作為企業的利潤調節器來使用,而不是把科技研發當作是打造技術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長期戰略。


作者:胡遲 來源:能源評論 責任編輯:gaoting

太陽能發電網|nj-bjj.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