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公眾對基建的“傲慢與偏見”,在對“4萬億”討伐之聲猶在的背景下,“7萬億”低調地出來了。盡管此“7萬億”已非彼“4萬億”,但政府對沖經濟下滑的意圖仍十分明顯——即使不能拉動經濟重回高速增長,也可至少讓下降趨勢的曲線變得平緩些。 中
電力設備內外需求共振 如果說鐵路網建設將解決貨物和人員的跨區域輸送的話,那么特高壓跨區域電網將解決能源的跨區域輸送。
近年沿海地區高速發展帶動區域用電量猛增,當地政府為滿足電力供應而不斷新建火電設施,導致霧霾等問題隨之而來,地方陷入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的矛盾之中。與此同時,西部地區能源充足,經濟結構單一,環境尚有很大承載空間。“西電東送”、“沿海地區以電代煤”是優化全國資源配置臵,同時滿足東、西部長期利益均衡發展的必要戰略舉措。
跨區輸電還將有助于解除制約新能源開發的送電瓶頸,減少能源浪費;同時,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將帶來的巨大用電需求做出充分準備。在國家能源戰略結構調整的大框架下,跨區輸電將是中國未來電網發展的必然趨勢。
2013年底開始,政府高層對特高壓態度逐漸轉為堅定支持,爭議已久的特高壓建設即將迎來春天。政府計劃2020年建成“五橫五縱一環網”特高壓交流線路、27條特高壓直流線路,國家電網2014年度的建設目標為爭取“六交四直”年內核準開工。國家能源局近期已正式下發文件批復12條電力外送通道,其中已明確提出,四交四直合計8條特高壓工程建設方案,并首次明確線路建設時間表,計劃2017年年底前全部投產。
2014-2015年國內特高壓工程投資總額將分別達到1200億、1400億元。廣發證券(000776)電氣設備分析師韓玲預計未來2016-2020年期間年均投資額約1500億元。
2014年APEC峰會后,中國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的核心,而電網建設將成為基建的先導,資金扶持有利于沿線國家加快電網建設,同時為電氣設備出口開拓了廣闊市場。電氣設備行業將不僅僅是滿足內需,加大出口規模也將是提振經濟增長的重要渠道。
盡管“一帶一路”的頂層規劃尚未出臺,但是電氣設備行業面臨的外部機會是比較確定的。韓玲指出,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電網建設基礎薄弱,隨著未來居民用電需求的迅速增長,沿線各國的電力建設需求巨大。此外,由于發展中國家電力建設需求巨大且無強勢本土企業,進口依賴程度高,因此中國的電氣設備巨頭將會相對容易地進入市場。
經歷了過去10年國內電網投資高峰,中國電氣設備企業實力迅速增強,產品性價比提高,已經擁有了國際競爭力。以發展程度相對高的印度為例,該國電力部統計,2012年到2017年,印度已開工建設的裝機容量為7.6萬兆瓦,其中超過六成的設備由中國制造商提供。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舒印彪曾表示,“一帶一路”經濟帶輸電走廊第一步是實現與中亞5國的電網相聯,共享哈薩克斯坦大型能源基地和中亞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遠期或將實現和蒙古、俄羅斯等國聯網。目前中國已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開展1000萬千瓦的電源建設和電源輸電一體化建設。
特高壓技術已經成為中國在輸配電領域的制造名片。2013年9月德國舉行的國際智能電網論壇上,已經以此為范本形成特高壓國際標準。2014年7月,國家電網與巴西電力公司簽署了美麗山特高壓合作協議,標志著中國特高壓技術首次實現整單出口。此外,韓玲認為,特高壓技術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有廣泛應用前景,中亞五國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就有望通過特高壓線路輸送至中國,實現清潔能源直接進口。
有別于廣撒網的“4萬億”
在金融危機以后每當談到經濟刺激,輿論的負面評價往往鋪天蓋地。而且2014年下半年以來,A股銀行、地產、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的瘋狂上漲,更讓不少人驚呼是不是“4萬億”的負面結果還沒消化完,又要重蹈覆轍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穩增長離不開政府的刺激。中信證券(600030)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中國經濟走勢呈現出了明顯的周期性衰退的特點,經濟增長和物價持續回落,通縮風險加劇。在此背景下,出臺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投資是可能的并且是有必要的。
在“4萬億”政策中,真正的大規模刺激來自貨幣政策和地方財政的擴張,而中央財政投入實際上是偏緊的。2009年新增信貸9.6萬億元,幾乎是2008年信貸增量的兩倍,地方債務問題也由此產生。信貸投放的這一年度峰值在2014年才有望被打破。而進入2015年,貨幣政策雖然大概率會延續2014年逐步放松的趨勢,但寬松程度將遠不及“4萬億”時期。
至于有媒體報道的“7萬億”投資,與幾年之前的“4萬億”是政府在原有計劃之外新增的支出安排也不一樣。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對本刊記者表示,此前對中國2015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大約在58萬億元,所謂“7萬億”也應當只是這其中的一部分。目前占總投資約53%的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將在2015年繼續放緩,在新興產業增加投資是合理的對沖手段,也反映出政府長期產業規劃的意圖。
最重要的是,2009年信貸投放主要是進入了房地產、汽車領域,部分缺少規劃的基礎設施,以及“兩高一剩”的重化工業。但從前面提到的政策傾斜的行業不難發現,主要都是和國家長期的地緣政治、能源戰略、生態環境相關的行業。而且這些行業存在比較大的供給缺口,要么有國家資本的支持,要么正在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在商業周期中向好,未來能夠吸引民間資本進入。相反,上一輪刺激受益的行業因為自身景氣周期下行,即便有刺激政策未來也很難重現需求擴張和大規模投資。
“未來投資的理念是在新領域形成大量的有效供給,從而形成新的有效需求,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不會滋生結構問題。”諸建芳指出,“實際上從2014年3月份開始,如各地的城市管網投資,就是將投資集中在有效供給不足領域,以長帶短的例子。這與‘4萬億’期間廣撒網式的全產業振興有本質不同。”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消費占GDP的比重越來越高,并非是由于經濟結構的改善,而是最近3-4年來投資下滑后被動產生的結果。這既有資本邊際效率遞減的因素,也有投融資體制的問題,解決也非一朝一夕。所以,長期內需要關注的是未來投資是否會不足而不是過剩。
即便在短期,投資不足的問題也值得警惕。過去幾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基建投資主要的融資來源。隨著融資平臺債務問題的浮現,政府已經開始對其進行改革。按照2014年國務院“43號文”的精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功能將被剝離,其融資責任由地方政府債、項目專項債、PPP債等方式來承接。
光大證券(601788)首席經濟學家徐高擔心,財政赤字是否能夠放得足夠大,從而給規范的地方政府債發行留出足夠空間,還存在不小變數。項目專項債和PPP債如何操作、市場接受度怎樣,也還需摸索。因此,在改革過程中,基建投資的融資來源或多或少會受到負面影響,從而拖累2015年投資項目的進度。
作者:魏楓凌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