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的重要使命,中國需要全產業的合作,實現協同創新,引進和研發更先進的技術,以加速推進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中國能源戰略的轉型。與此同時,新能源產業的自身建設也不能忽視,應保證足夠吸納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并加大技術研發力度。
新能源企業:瓶頸與創新同在 同樣站在能源轉型十字路口上的,還有諸如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國電集團)的新能源企業。
國電集團副總經理高嵩介紹,雖然目前我國能源還是以煤炭作為主體,但是新能源已經得到高度重視和良好發展。以國電集團為例,到目前為止,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了1785萬千瓦,占全國1.2億總裝機量的15%,超過全國風力發電裝機量的20%。
在未來的發展中,高嵩表示,國電集團作為一家大型央企,有很多優質資源。在風能領域,國電集團也作了很大的投資和嘗試,在減排技術、脫硫、脫銷、除塵等環節都進行了優化。
目前,其發電技術的效率可高達48%、發電煤耗為256克千瓦時,居世界首位。“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源于單個設備、技術的創新,還來源于管理的創新、運行模式的創新。”
高嵩同時指出,新能源企業在轉型期還有許多難關和瓶頸需要突破,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與企業、國企與外企等多方面的合作。與會專家還表示,新能源產業的自身建設也不能忽視,應保證足夠吸納可再生能源的能力,與此同時,技術上仍須加大研發力度。
“軟”與“硬”的強強聯手 “當前,人們需要更方便、更穩定、更低價而且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面對智慧型機器的應用、天然氣時代的來臨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解決方案的不斷發展,大數據正在成為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高峰論壇發起方之一、通用電氣(GE)全球高級副總裁斯蒂夫·伯茲說。
工業互聯網將云計算的“軟實力”與工業機器“硬家伙”相結合,通過“軟硬”結合將帶來能源利用率的大躍進。如此龐大的資源生產力的提高,將對全球工業能源消耗產生重大影響。
有數據表示,過去十年,通過硬件效率的進步,能源生產力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如果通過高效硬件與支持互聯網的軟件相整合,能源效率的增長速度還將翻一番,達到每年2%。如此看來,到2030年,全球工業能源消耗將保持在目前全球年均石油消耗量的1/3—這意味著減少120億桶原油。
斯蒂夫·伯茲指出,工業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互聯互通,而這需要各方企業、各種用戶的攜手共建。傳統能源企業和新型能源企業代表整個能源生態鏈上游、下游以及中間不同的節點。只有整個產業鏈持續、穩定,企業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
目前,不論是傳統能源企業,還是新型能源企業,都對工業互聯網提出了需求,可以想見工業互聯網必將成為推動能源產業改革的“推動力與催化劑”。
在工業互聯網的時代,“只要一起努力,通過新型的風力發電、太陽能技術和高效的燃氣發電機等技術,我們就能解決能源的制約和大氣污染的問題。”高嵩最后說。
作者:張孟梟 來源:中國科學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