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路條”倒賣 生產急剎車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明顯減速: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379萬千瓦,不及全年任務目標的三成,業內預計國家今年年度光伏裝機任務可能只能完成一半。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光伏
光伏電站項目資金面吃緊 據記者調研發現,光伏電站項目資金面吃緊,抑制了光伏電站的投資。
按照國家能源局規劃,“十三五”期間,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至少達到1億千瓦,預計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光伏裝機容量累計達到3000萬千瓦左右,這意味著,在未來五年中國仍需新增容量7000萬千瓦,按每千瓦投資8000元計算,光伏產業資金需求高達5600億元,其中接近80%來自銀行貸款。大多數銀行及保險等金融機構對光伏行業仍然持觀望態度。“金融機構對光伏產業看不清。”太平洋財險副總經理蘇力軍說:“行業急需推出統一的標準,如組件衰減率。”
事實上,對光伏電站質量的擔憂不僅削弱銀行貸款的信心,還將影響光伏資產證券化、光伏電站發電量質押等多種已在國際市場十分成熟的金融運作手段。目前光伏電站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融資成本較高,而很多電站10%左右的內部收益率很難吸引投資積極性。這些因素都影響了新項目的投資建設。
另據透露,今年不像去年面臨光伏電價調整,所以業內人士也不著急,而且今年的政策出臺晚且是逐步在完善中,這也導致了分布式項目不如預計的那樣好實施。
業內預期短期利空長期利好 海潤光伏總經理楊懷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綠色能源逐步被認可和擴大,光伏需要的資金量會越來越大,所以過去的制造企業都不符合這個需要。”
多位業內人士都認為禁止倒賣“路條”等政策對規范光伏電站開發建設是一個極大的利好。航禹太陽能執行董事丁文磊認為,國家能源局連續頒布新規后,光伏電站市場將從無序、粗放向有序和集約轉變,對于未來中東部的電站發展有促進意義。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從長期來看,國家政策會更多傾向分布式電站,但短期來看,地面電站仍是較好的投資方向,因為地面電站產權比較清晰、收益比較明確、電網公司結算也很清晰。
中山大學光伏專業教授沈輝接受廣州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五六年是光伏行業推廣大發展階段,這是國際發展潮流。德國光伏發電已經占總電量的百分之六,2050年目標是百分之三十六,而我國至今百分之一都沒有,發展空間巨大。”
作者:陳海玲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