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中歐光伏爭端的“和解”,絕不是各自禮讓的結果。而是因為談判籌碼的分量足夠。 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已落下帷幕,有關美對華光伏二次“雙反”的問題最終沒能成為席間議題。 而這可能是中國光伏的“不祥預兆”。就在幾周前,美國太
應對美“雙反”也有張牌 就美國對華二次“雙反”,中國光伏手上本來也有一張牌。
2012年時,在我國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前,就曾展開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及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補貼調查。
2014年1月20日,經過詳實的調查,我國商務部實施了“對美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53.3%-57%反傾銷稅”的貿易救濟措施;此后又于8月14日暫停了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受理(“58號文”,相當于暫時禁止了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
根據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的“58號文”,之所以會暫時禁止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原因是我國“2014年1月20日對自美國和韓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和2014年5月1日對自歐盟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后,我國加工貿易項下多晶硅進口出現了激增”。
業界普遍認為,“58號文”是一補救舉措。如此一來,“對美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53.3%-57%反傾銷稅”的貿易救濟措施才能真正產生威懾力,通過給美國多晶硅“巨頭”施加壓力,從而迫使其游說政府和業界,在美國對華光伏二次“雙反”中讓步。
“這一戰略是符合邏輯的,在美國只有多晶硅企業可能對‘雙反’施加影響,因為電池組件企業和SolarWorld是同一立場。如SunPower、FirstSolar等都希望美國政府阻止中國光伏產品進入其市場。”一位光伏業界人士向記者介紹,“如Hemelock是美國一家具有超過60年歷史的大型化工企業集團,是半導體時代超過德國瓦克的全球最大多晶硅企業,在美國業界和政府層面的影響力巨大”。
自相矛盾 “雙反”戰機延誤 奈何,如今這張牌的效力正在喪失,甚至消耗殆盡。
日前,有色協會硅業分會的報告顯示,2014年9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總量為9942噸,環比增加18.7%,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從美國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1698噸,占美國進口總量的90%,即除去不在反傾銷范圍內的189噸半導體用多晶硅外,其它太陽能級多晶硅則100%以可規避反傾銷稅的加工貿易方式進口!
有媒體曾報道,“‘58號文’發布后的兩周內(8月14日-8月29日),基層部門突擊審批了大量加工貿易申請”,是造成即便管理層“暫停了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我國9月份由美國進口的太陽能級多晶硅仍然100%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的原因。
“一些重點企業(地方扶持對象)獲得了‘特殊待遇’,例如它們可能鉆了‘58號文’的空子,享受了‘以企業為管理單元’及‘可在合同有效期內執行完畢’的雙重待遇。”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基層部門在兩周內的突擊審批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總額達到逾10萬噸!這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份的進口總額。一些合同期限甚至跨過12月31日(‘58號文’對以企業為管理單元的聯網監管企業設定的合同執行完畢期限),最長的則到了2015年8月”。
這一切引發的連環反應是,美國多晶硅企業可繼續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向中國傾銷。突擊審批的10萬噸加工貿易進口總量,相當于美國企業獲得了來自中國為期一年的市場需求保障。這為其已展開的策略調整(應對未來無法對華傾銷)贏得了寶貴時間。更為關鍵的是,如REC、Hemolock等不再感到壓力,也就無需游說美國政府為中國光伏企業“松綁”。
據記者整理,今年,REC已與SolarCity等三家新的美國客戶簽約,其甚至預計,2013年至2016年,美國市場的需求將年均增長27%;Hemlock也在今年第三季第保持銷售勢頭。其母公司道康寧(Dow Corning)公布集團收入為15.2億美元,較2013年提高7%。凈收入為1.09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2800萬美元;德國瓦克化學(Wacker Chemie)在一些多晶硅設施正進行維護的基礎上,仍然實現了今年第三季度息稅費前利潤率從第二季度的32.2%提高到了71.4%。
“或許正是這一原因導致美國對華光伏二次‘雙反’,最終沒能成為APEC席間議題。”上述業界人士向記者表示,“如今看來,我們對美國發起的多晶硅雙反,對其產業的威脅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中國光伏產業上下游無法合力,下游企業只考慮自身利益,擔憂禁止進口海外多晶硅,會引發成本上升。種種原因,造成我們內部難以形成一致意見,最終拖延了時間,延誤了戰機。而相對于此,國外企業卻知道利用中國企業之間的矛盾,有策略地阻止中國政府采取措施。美國上下游間會擱置爭議,一致對外”。
作者:于 南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