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光伏行業上游制造端慘遭產能過剩困境以來,許多制造企業逐漸向下游電站端轉移,尤其是原本生產組件的上市公司,其所涉及到的光伏產業均紛紛投向了光伏電站項目的建設。不過從2013年開始,整個行業走過“寒冬”進入回暖期,各企業恢復擴大產能。此前光伏出現產能過剩的其中一個原因在于,下游
記者:現在蘇美達對建電站的規劃是怎樣的?
蔡濟波:蘇美達今年在國內計劃建300余兆瓦的電站,這個是很實在的數字。早先有許多公司稱要建設幾個吉瓦,但實際上根本不可能達到。這個市場主要還是靠競爭,今年的路條比較難拿,而且實際上有很多公司即使拿到了路條也不一定能把電站建起來。我們今年預計并網要達到300多兆瓦。
對于電站,我們大部分還是靠出售,自己持有的大概只有幾十個兆瓦。關鍵還是看我們整體的資本匹配程度,資金充足的話可以持有得多一些,因為電站是非常好的資產。以目前公司的光伏電站收益結構來看,產品供應收益占到8%,開發實施占15%,持有運營收益占35%,投資及轉讓收益占40%以上。
另外,在這個行業企業要在一些新材料、新技術上作出突破,包括儲能技術等。今年初,我們成立了國機新能源研究院,專門投入蘇美達新能源產品的研發。關鍵設備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站的質量,通過這些技術創新,我們所設計、布局的電站可以在同等的成本條件下,提高2%-5%左右的發電量,這意味著電站的發電成本可以降低3%-5%。
記者:九月份光伏新政出臺,國家再次發力推動分布式光伏項目,蘇美達在分布式項目的布局情況如何?
蔡濟波:可以說,接下來分布式項目是我們公司今后發展的方向,也是正在大力推動的部分。分布式項目比地面電站更需要人力資源的投入以及更精細化的運作。目前我們在合肥有100兆瓦的分布式項目,此外在淮安、滁州、東臺等地也有正在建設中的項目。
記者:新政下來后,包括“自發自用、全額上網、就近轉售、鼓勵資產證券化”等幾項措施,被認為有助于解決分布式光伏融資難問題,您對此怎么看?
蔡濟波:這些措施肯定能起到一些正向作用,但是我認為整個行業對這些措施的理解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特別是金融機構需要時間去消化這樣的政策。實際上即便光伏經歷了很多年的發展,但國內的金融機構仍然對此沒有太大的信心,這是我們國家金融創新方面做得不夠。銀行希望用公司作擔保抵押,但實際上光伏企業應該要靠其電站的穩定收益作為抵押而獲得融資。母公司的資產也不是無限的,硬要用這個來抵押的話既浪費了電站資源,還會給企業經營帶來更大的負擔。
記者:對光伏產業來說,蘇美達接下來會面臨什么樣的挑戰?如何調整?
蔡濟波:目前國內光伏行業面臨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是否已經達成將電站的質量作為保障各方收益的基礎理念。投資人可能關注更多的是電站的安全、質量、收益,包括很多屋頂業主比較關注其安全性,火災防范、對建筑內的設備運營的可靠性等。比如說有一些機械制造企業以及電子企業,他們考慮到公司設備的精密性,會對光伏的發電質量,屋頂斜坡角度等要求非常嚴格。如果光伏供應商沒有這樣的理念,那實際上對建電站而言是一個較大的挑戰。
第二,是技術創新。現在大家比較重視逆變器、電池以及系統間的技術創新,但往往對于環境的分析和研究卻忽略了。我們現在在做一件事,就是把中國分成了幾個區域,針對不同的環境條件進行分析。因為環境對于電站設備以及系統都是有影響的,每一種氣侯所表現出來的環境因子對于設備、電站的運維都不一樣。由此我們將那些量化的數據進行標正,再反饋到測試標準方法上,從而改進關鍵材料對于環境的適應性,最終對發電量的算法進行優化。比如說在西藏和海南,這兩個地區的光譜能量分布稍微有點不一樣,西藏的紫外能量可以達到8%以上,而在海南基本上在2%以下,如果說在西藏我們選擇短波效益更好的電池技術和組件,那么它的發電量肯定比其他的要高。
此外,如何將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或者是度電成本降到最低,也是需要我們整個產業一起去努力。我們的實施路徑是保證組件性能以及提高可靠性。發電數據是所有設備,包括運營管理、效率、設備可靠性的一個最佳證明。我們希望通過運維水平來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并對光伏電站的運營效率進行系統集成,最終能夠完善形成一個企業標準,甚至是行業標準。
作者:張程程 來源:能源經濟網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