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葡萄、地上草莓的立體種植方式,提高了土地空間利用率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農業基地純粹就是種果蔬等農產品。而在泉州泉港區前黃鎮、涂嶺鎮,1600多畝流轉土地華麗轉身,成為現代化的農業基地。這種現代化,不僅體現在簡單地在土地上添蓋大棚,更體現在科技、思維、管理上的全新變革。昨日,記者來
千畝土地流轉 農民收益增加 早些年,古縣村與壩頭溪沿岸的其他村莊一樣,環境狀況差強人意。這一兩年來,泉港區上下投入巨大力量對壩頭溪進行整治,如今沿著壩頭溪行走,可見溪流綠水潺潺,兩岸潔凈怡人,一改往昔雜、臟、亂的景象。
環境是農田產生效益的助推劑,溪流兩側環境變好,一些農業項目開始進駐。前黃鎮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農業基地開始在前黃鎮古縣村、涂嶺鎮下爐村等7個壩頭溪沿岸村莊流轉土地1600多畝,1畝地流轉年租金1000多元。 目前,還有1300多畝的土地被列入流轉計劃中。
農業基地投產后,為當地農民帶來不小的效益。2013年3月份以來,每天平均有200多名村民在基地工作,其中40歲到60歲的農村剩余婦女勞動力占很大比例,當地農民年增收共600多萬元。“不僅有份地租,閑暇時還能在這里打些工,等于有兩份收入。”當地村民老李說,在基地干活,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而且工作也比以前自己耕種來得輕松。
科技助推生產 大棚也能發電 在農業基地里,記者體驗到很多新奇的做法。大棚里,葡萄種在上方,下面套種著草莓;上面種著火龍果,下面種百香果。“現在葡萄種得密些,等新大棚建好后,立即移栽過去,很快可以投產。”李金龍介紹,這樣的立體種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使用價值。在他看來,現代農業基地不僅得講究前沿的農業技術,更要提升農業思維,讓科技轉化為生產力,這樣才有更強的競爭力。
在古縣村一處橋頭,工人們正在搭建金屬架。起初,記者以為是在搭建普通大棚。“是大棚沒錯,它們的搭建、外觀和種植大棚一樣,但是是可以發電的大棚!”李金龍說,基地引進博士后人才,購買高科技專利,著手開發利用設施大棚進行發電。這些大棚用硅板等收集太陽能,繼而發電,理論上,每平方米大棚每天可發電0.8千瓦時。到年底之前,基地將在3處建成3000平方米的試驗大棚。
據了解,該項目計劃總投資近億元,計劃3年內在設施大棚上建成15萬平方米柔性硅晶薄膜光伏發電設施,設計年發電能力4000萬千瓦時以上,這將是福建省光伏農業第一站。
作者:邱志堅 廖培煌 肖咸強 來源:泉州網-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