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北京、深圳等7個試點碳交易市場已相繼投入運行,其中5個試點已經執行了管控企業2013年排放量的履約。各個試點規則設計差別較大,成交均價也呈現出較大的成本差異,呈現出多元化的區域碳市場發展格局。但縱觀整個碳交易市場,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亟待解決。如企業對二級市場的交易普遍缺乏積極性,一些企業抱怨配額分
在我國,北京、深圳等7個試點碳交易市場已相繼投入運行,其中5個試點已經執行了管控企業2013年排放量的履約。各個試點規則設計差別較大,成交均價也呈現出較大的成本差異,呈現出多元化的區域碳市場發展格局。但縱觀整個碳交易市場,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亟待解決。如企業對二級市場的交易普遍缺乏積極性,一些企業抱怨配額分配不公平,自己被迫參與交易,這又是什么原因?
配額分配為何貧富不均? 存在行業景氣周期不同、早起減排行動未能考慮等三類原因
當前影響碳市場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MRV(監測報告核查)數據質量。從實際表現來看,大多數市場仍疲于應對配額分配不合理的問題,推出了五花八門的調控方式,比如預配額、配額回收等。一些企業也明確抱怨因為配額分配本身的不合理(例如歷史法的缺陷)迫使其進行交易。
由于數據條件約束,企業實際上仍然以歷史法(即按照控排單位的歷史排放水平核定碳配額)為主,這些企業普遍反映采用歷史法導致配額分配與實際情況差距較大,其主要原因有3類。
首先,行業景氣周期發生結構性變化。在基準年前后,鋼鐵和水泥行業較為蕭條,停產停工現象較為突出,而電力行業恰恰相反,處于滿負荷運行階段。因此導致鋼鐵和水泥行業配額分配較緊,電力行業分配較松。當前,鋼鐵與水泥行業處于利潤較低甚至虧損階段,無法承擔較高的履約成本。排放密集型行業的經營狀況發生了很大的逆轉,導致企業碳成本承受能力發生變化,使得部分企業面臨較大的困難。
其次,早期減排行動未被考慮,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在中央財經大學能源與金融研究中心組織的一次企業調研中,被調研的許多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已經進行了較多的節能改造活動,進一步減排的空間相對較小,成本較高。這些早期的貢獻并未在配額分配方案中考慮,使其獲得較少的配額。同時,一些環保類項目能耗較高,導致當前排放增加,與碳減排政策產生了一定的沖突,也制造了一定的不公平性。
作者:陳波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