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紐約氣候峰會提出中國人均碳排放首次超過歐盟。按照國際環保組織“全球碳計劃”的估計,中國2013年的人均排放二氧化碳7.2噸,超過歐盟的6.8噸。而按照總量計算,目前中國的碳排放總量已經超過歐盟和美國的總和,中國的碳排放占全球總排放的28%,而美國和歐洲分別為14%和10%。因此,如何通過市場
從減排成效來看,碳稅可能使企業在采取節能減排技術措施的同時,有可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將新增碳稅的成本轉嫁給下游消費者,導致碳稅只能增加財政收入而不能對排放形成有效約束。因此,碳稅的效果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而在碳交易市場中,總排放配額是確定的,企業只能在市場上購入減排配額完成減排目標。與碳稅相比,碳交易的減排效果相對確定。從這一意義上說,同一力度的減排政策,碳交易的減排成效可能大些。當然碳交易的最大問題在于有效的碳交易市場需要時間培育,而培育過程中的減排成效比較差。
從減排成本來看,碳稅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因為合理的稅率確定,政府需要獲得每個行業(企業)排放的成本,以及排放對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成本),信息的不充分會導致稅率偏離合理水平,進而損害了碳稅的有效性。與碳稅相比,碳交易所需的信息相對簡單,主要是排放配額的分配需要確認企業減排成本,但是通過采用拍賣方法,在機制設計合理的情況下,企業減排成本應該可以在其報價中得到充分反映,無須政府再付出額外的信息成本。但是,碳交易體系有其他成本,包括需要構建交易平臺、清算結算制度以及相關的市場監管體系等基礎投入,此外,碳價格的不確定性會增加減排企業的額外管理成本。因此,碳交易的整體成本可能更大。
從短期的政策可行性看,碳稅比碳交易機制可能會更有效率。控制溫室氣體獲得的收益只能緩慢體現,而控制排放所付出的成本卻是顯而易見的。政府通過設立碳稅,并根據總體減排目標設定稅率調整的時間表,可以使碳排放的成本變動可預測,而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明確未來的生產經營,或進行相應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或淘汰效益低下的產能。與價格波動幅度巨大的碳排放交易相比,碳稅更有確定性和效率。此外,碳稅避免了棘手的減排配額的分配問題,使得政府可以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通過稅收水平的調整,來靈活實現減排義務。
因此,相比較下,碳稅更適合目前嚴峻的氣候變暖形勢。由于國際合作機制仍無法就碳排放總目標上達成一致的時候,碳稅能促使國內高碳、能源密集型產業在短期內實現較大減排。而長遠來看,基于總量控制-交易機制的碳交易市場,仍可能是實現全球碳減排成本最低、效率最明顯的最優政策工具。
作者:林伯強 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